英语里面有句谚语,魔鬼总是隐藏在细节里。这句话,用在科普写作上面,也丝毫不为过。
稍早之前,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的两位青年才俊,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探讨发烧效应机制的研究论文,给这个神秘色彩严重、充满家长殷切希望而又长久不为科研界重视的现象,添上了浓抹重彩的一笔。一时间,赞誉四起,报道文章应接不暇。椰菜君也急急忙忙,在正式论文还没有刊登出来之前,根据相关报道跟风写了两篇。
但是静下心来读读正式论文,却发现了一个大大的“漏洞”。脸红和震惊之余,椰菜君也不得不叹服科学的光辉才是最光亮的。
所有的报道(椰菜君相信)都指出,这两位青年才俊在设法——注射内毒素——让一种特殊的MIA老鼠发烧后,它们的社交缺失症状出现了大幅度的改善,就像有发烧效应的自闭症患者一样。更具体一些报道还会指出,单纯的发烧,并不能出现发烧效应,最关键的是LPS引发免疫反应。
然而论文的真相是:
这说的是:和作为对照的老鼠不同,给MIA老鼠注射内毒素并不会引起它们体温的变化。
也就是说,注射内毒素后,普通耗子发烧了,但是用来验证发烧效应的MIA老鼠,并没有发烧!
有图有真相:
请注意,注射后会出现的体温暂时升高,是老鼠打针时紧张所引起的。
所以。。。。
只能认为,最早写报道的那位,大概在浏览论文的时候,眼睛花了。。。然后其它人,就和椰菜君一样,没有看论文,就跟着人云亦云。不过呢,也不好全怪写报道的那位。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都是压缩了又压缩,精炼了又精炼,字字珠玑,全是精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结果呢,大部分数据都得放在没人看的补充材料里面。比如上面MIA老鼠的体温图,就给放在补充材料里面,虽然相关研究占据了正文非常宝贵的一小节。如果不注意,就会以为正文里面出现的这个普通耗子的体温图,是MIA耗子的。(不过椰菜君真心想不通作者为什么不把两张图都给放正文里面)
椰菜君认为,这个“魔鬼”对深入揭开发烧效应的机理可能非常重要。
现有的两项发烧效应调查,都是关注患者发烧前、中、后的症状。但椰菜君在同患者家长的接触中,得到一个反馈是:颇有一些有发烧效应的患者,很少发烧!!!有的小患者,全家都感冒病倒了,发烧了,他还活蹦乱跳,一点发烧的样子也没有!更有小患者,从小到大,一两年都不会发烧一次!!!难道这和MIA老鼠注射内毒素后不发烧的现象,不是殊途同归吗?科学是永远不会欺骗我们的!
事实上,根据最早提出发烧效应的沙利文女士的说法,她的孩子就很少出现发烧。
结合两位青年才俊的研究,一个大胆猜测是,有发烧效应的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被改变了,那么应该是被强化了?以至于对引起发烧的各种感染都有很强的抵抗力?这种不发烧、少发烧的现象,会不会是发烧效应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此外,椰菜君同多位家长交流过,似乎各地都有一种“病一病,长一岁”的说法,就是小孩得病发烧后,突然显得心智成长了一截子似的。如果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那么有发烧效应的患儿,是不是因为发烧很少,免疫系统缺乏刺激,而出现了发育滞后?
当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把收集到的实际情况,反馈给科研工作者,希望给他们提供一些实验室里没有的新事实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IL-17a promotes sociability in mouse models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Nature. 2020 Jan;577(7789):249-25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