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上班这点事儿一直写到老的故事
年薪200万的总监被裁员:这三件事,越早明白越好

年薪200万的总监被裁员:这三件事,越早明白越好

作者: 赵晓璃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23:15 被阅读923次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后台收到这样一则读者留言——

“晓璃老师,你好,前不久看朋友圈的一篇文章,让我细思极恐。文章提及,某高科技公司C中国区负责大客户销售的43岁的总监今年3月被公司裁掉了。这位总监是北大数学系本科,美国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某芯片巨头10年中国区高管经验,也没有改变他进入C公司才第5个年头就走人的结局。我原本以为,在职场中好好提升自己,未来能做到高管层就会增大安全系数,但这个消息彻底击碎了我这个美好的设想,让我深感焦虑与迷茫。晓璃老师,你说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能让在自己40岁上下不会陷入类似的困境呢?”

今天的这篇分析,结合了最新的职业咨询案例和相关的政策,希望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和帮助。

一、体制外有风险,体制内会好吗?

曾几何时,体制内工作是“稳定且收入丰厚”的代名词。

经过社会演变及发展,这一认知渐渐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事实上,体制内工作说到底只是一份职业,这份职业的特点如下:

1、如果能取得编制,除非你在工作中犯了大错,一般情况下不会开掉你;

2、等级森严,晋升渠道狭窄:想要提升,你需要有两样东西,一是资源,二是不可替代的能力;对于两样都没有的多数人来说,最可能的职业路径就是从办事员到办事员,常年稳定地穷着;

3、如果你认为,体制内工作(例如公务员等)会有一些“灰色收入”,只能说明你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过去:如今,公务员的灰色收入正在逐渐缩减,慢慢变成了“阳光收入”,这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前进的需要;

4、这份看似有保障的收入背后,是不成正比的压力和付出:你需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不好意思,谁让公务员的天职是“为人民服务”呢?),当然也有业绩考核压力;还有,随便一个匿名投诉电话就有可能减少你当月的绩效工资,严重的还会通报批评;

5、给你发工资的东家不是企业主,而是财政局,所以你的工资不能随便加:你在企业觉得不满还能向人事或老板吐槽,你当公务员对工资不满貌似只有两条路,要么忍要么滚;如果要调整工资,意味着一系列的行政手续及审批,而且动的并不只有你一个人;

6、如果你认为,先进体制内享受一份安稳,再利用业余时间发展副业,只能说你的想法很傻很天真:国家早就出台了政策,明文规定公务员不能发展副业。

“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过有关机关批准,并且不允许领取兼职报酬。公务员不得从事或者参与盈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盈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违反以上规定的话,轻则处分警告,重则开除。 ”

另外,从公务员的选拔制度来看,这一梯队无疑是素质最高的一群人:毕竟,能通过严苛的录取率冲入公务员队伍的,学习能力自不必说,文字能力和政治觉悟都要很厉害才可以,否则如何能通过笔试和面试两个关口呢?

如果你怀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与理想,乐于助人,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常年忍受枯燥琐碎的工作内容,同时性格上厌恶风险喜欢稳定,则可以考虑体制内的职业,并且一心一意地做下去。

而如果你性格不喜稳定,属于“风险偏好者”,同时对物质收入有强烈的渴望,则不建议把体制内工作作为首选项。

二、企业里,老板和员工各有一本账 

众所周知,企业的本质是逐利;在利润的驱使下,每个企业主都在考虑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赚取更多的利润?

一)、从是否盈利划分,企业里的岗位大致分两种:

1、营利性岗位。

以销售岗位为代表,能够直接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属于创收岗位。

这一岗位上的工资能给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因此你会发现,现实中有不少优秀的业务员,年终奖数字着实让人羡慕。

2、非营利性岗位。

以行政、人事为代表,属于辅助岗位,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属于不创收的岗位。

这一岗位上的工资往往很难直接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与业务水平:因为设置辅助岗位的目的,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销售业务,事情往往琐碎复杂,同时很难量化考核。

在老板心里,他们在营利性岗位上的投入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而在非营利岗位上的投入则无法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于是你会发现,老板对销售类岗位的员工非常大方,奖金绩效一个也不少;但对于辅助类岗位的员工则吝啬无比,恨不能一个人当两个人用,加量不加价。

二)、员工和老板各有一本账

如果你能理解这一层面,则不难明白老板和员工的立场永远不同,因为他们采用的完全是两套计算系统:

1、员工是这样算账的:

去年企业赚了2000万元,刨去给高管的奖金及业务员的提成(总计约700万元),还剩余1300万元。

基层员工大约200人,则平均每个基层员工的年终奖大约为:1300万/200人=6.5万/人。

2、老板是这样算账的:

去年企业赚了2000万元,国税地税等各项税金在一起需要缴纳600万元,一年的房租水电大约需要400万元,其他各项支出约200万元,则税后利润为:

2000-600-400-200=800万元。

为保障公司未来的发展,需要留存10%的盈余公积金,则可供分配的利润为720万元(800-80);

扣除业务员提成及高管奖金等700万元,则可供普通员工分配的利润为:

720-700=20万元

均摊到200名员工头上,则员工人均年终奖=20万/200=1000元。

如果你最终拿到了1000元的年终奖,在你看来简直干不下去了,在老板看来其实是仁至义尽了。

三、没有“不可替代”,只有价值最优

很多人想当然认为,如果自己的能力足够强,渐渐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人才,做到中高管之后,仿佛就意味着“安稳无忧”了。

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1、高精尖人才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

从中国的企业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更倾向于综合型人才:不需要过于突出的专业能力,但要能一个人顶好几个人用,就是人才。

而大企业普遍对专业性有所要求:首先大企业分工明细;其次大企业实力雄厚,一个岗位多人竞聘是常有的事儿;最后大企业定岗不定人,它们相对成熟完善的制度能够保证一点,那就是不论多么关键的职位空缺,都不妨碍日常经营活动的开展。

因此,职场中从来就不存在理想的发展空间,企业和员工之间更像是一种匹配关系:匹配程度高,则越适合;从来都是彼此需要,但又彼此提防。

2、计划赶不上变化:高精尖人才也会遭遇“战略性裁员”

就像引言里那位读者提及的案例一样,很多企业由于遭遇业务下滑的困境,导致它们用不起身价昂贵的高级人才:比起裁掉五六个忙的混天黑地的小员工,倒不如直接换掉一个年入几百甚至千万的高层管理者。

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要安安稳稳当个小员工,不要往上提升了呢?

职场处处是风险:当高管有风险,但当个小员工,风险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个人角度而言,身价百万的高管被裁员,不论是物质基础还是个人能力抑或是人脉资源都比一般人更有优势,面临的机会与选择也大不相同。

前者如果看好一个项目选择创业,也是分分钟能够运作起来的事情;而一般的小员工,则只能选择被企业挑拣,自己单独做任何事都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年轻当然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

要知道,很多公司就是靠着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获得了第一桶金。

例如很多创业公司就喜欢招有闯劲、干活不要命的年轻人,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年轻人便宜。

想想看,在一家企业发展初期,人工费越少是不是意味着盈利空间更大呢?是不是就意味着手头有更多的现金流呢?

因此,对于年轻人而言,只要年龄的红利在,找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35岁上下没有成长没有进步的中年人,如果能力和资源依然停留在职业初级阶段,一旦遭遇职业变动,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境地。

四、一个策略:构建可持续性的收入结构

很多职场人的收入结构过分单一:多数人在工资之外,并没有形成可交易性资产收入。

这是多数职场人焦虑的根源。

什么是可交易资产?最常见的例如房子、股票,就是随时可以拿到市场交易的资产。 

对我们很多职场人而言,想要提升自己未来的抗风险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有意识地构建属于你的可交易资产。

你以为范冰冰这样的人,没事晒自己护肤心得,硬生生把自己打造成一代网红,是吃饱了撑的吗?

实际上,演员也是一种职业,同时这种职业也会遭遇“中年危机”:这些知名演员片酬不低,同时他们对作品也有要求,而好作品更是可遇不可求——所以很多知名演员都面临“无戏可演”的尴尬。

这个时候,有些头脑灵活的演员开始另辟蹊径:不论是自己开餐厅还是当网红,他们都致力于一件事情,那就是构建自己的可交易资产。

比如餐厅就是一笔可交易资产,而网红自带的流量和注意力也是一笔不菲的可交易资产。

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又到底要怎么做呢?

比如腾讯的马化腾当初创业那会儿,聘用的都是兼职程序员:这些程序员很多在国企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工作也很轻松,于是被马化腾招来做兼职,对于老马来说,无疑是一项划算的人员支出,对于程序员来说,无疑多了一份收入。

好,在刚才的这段话里,编程能力就是这些程序员手上可以随时拿来交易的“能力资产”。

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知道很多厉害的普通人,他们往往在单点上具备超强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直接可以拿来变现。

秋叶大叔就是靠PPT起家,如今在社群运营方面颇有心得;

芭芭拉·明托是咨询顾问出身,在思维及写作方面很擅长,一本《金字塔原理》成为经典不衰的畅销书,在此后的三十多年,她致力于向人们传授金字塔原理,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更达成了自我实现;

还有人通过自己的摸索,在理财方面颇有心得,持续输出,慢慢成为理财达人,开发出自己的课程,开始有了“被动收入”......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段心得——

“原本你以为这份工作做不好,那么换一份工作就应该能做好。但你以为下一份工作就比现在好做吗?不存在的。问题在于,这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是让你追求梦想的。你会遇见讨厌的HR,会碰到一个叫做现实条件的东西。”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烦才是你最大的障碍》、《请停止无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糖点说:构建可持续性的收入这个观点我很认可,很多暴发户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穷人,就是没有将资本变成可持续的收入:relieved:就是没啥会的,买点核心地区商铺或者学区房,也会有源源不断的钱。
  • bd6994f22c52:其实这些种种问题都是人口指数级增加,所需资源也以指数级增加,但现有资源的增长却并没有对应式提高。方式一短时间大幅提高资源增长率。方式二大规模的人口移民出去,疏散压力。
  • __呆到自然醒的Apple_:公务员创业不是有补贴的吗
  • 狙击手_ee4e:现实如此,一切还要靠自己努力。
  • 秋水伊人_75ff:提升自己的可交易资产
  • 萧叔桐:HR是人事类部门吗?
  • 626172735d5a:这个社会,只要你优秀,只要你足够优秀!
  • Donna裹love橙:写得不错,好透彻
  • 494a19aea338:说了也没用
  • 494a19aea338:我又不是体制内
  • 我非鱼丶:我觉得国内环境导致的,要是有机会或者是能力,可以移民,然后在国外的环境试试
  • 得一说:大神写的真好,能不能转载啊。😀😀
  • 漆哲:无力改变
  • 田心妙:人到中年如果没有一技之长,真的很难再职场上混下去。我在360图书馆也看过您的文章,受益匪浅
  • d71661e99ed5:2000万,200个员工,这样的企业……
    d71661e99ed5:@麦子时光_新浪微博 应该是个比喻,不然是真的惨。我同学同事曾经就是100多人,几千万的产值。都是看着政府的资金扶持撑下来的。
    头像是老虎:@艾丽家的五叔叔 跟鸡汤一个道理专比喻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麦子时光_新浪:人均年产值10w,真是可怜,可能作者只是个比喻吧
  • LFmaster:没有可交易资产,多数职场人焦虑的根源。写的太对了。
    实际上大牛们已经在把发展可交易资产、甚至可持续盈利资产当主业了。而“打工”性质的职业反而在成为副业。
  • 风中杨树:有点意思
  • 椟夜:不过改变不了什么
  • 椟夜:有点意思
  • 袭雨雨:现实就是如此,过了35岁还停留在基层就很尴尬,换工作也很难。
  • 6f3fd943e93f:老板的思维方式,节俭开支,增加现金流,以备不时之需或为下次的项目开发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普通员工的思维方式,为什么我们任劳任怨工资还是这么少,老板赚这么多,分红怎么才这么一点点。同时企业高管的人脉以及所涉及的领域和独特的眼光是普通员工无法理解的,所以企业高层就算脱离了企业,收入来源的办法还是很多的,而普通员工一旦没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就会产生恐惧与危机感!所以作为普通的基层员工就是利用业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自己或发掘自己的优特点,在业余的时间发挥你的优特点,尝试让你的优特点去增加你的收入来源!不知可否这样理解
  • 5f85b4a114a1:你写的文章对现在的年轻人太有价值了,她们初入职场'尤其是父母文化程度低的,不能给予她们指导,往往会让他们走错路走弯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它,
  • 魅力春天:能力差的人,干啥都不行,能力强的人干啥像啥?
  • 小狮子2018:终于明白大学毕业时,我兴致勃勃炫耀的一沓小offers的得来靠的不是我的能力,是因为我便宜。好残酷,却也好真实。谢谢啦👏👏👏
    小狮子2018:@最爱清风拂面你的笑 也许是吧,只面试了两个,都过了。不过属于五险一金都没有的公司,不足谈,只是那个时候觉得很嘚瑟。😂😂😂
    最爱清风拂面你的笑:@小狮子2018 那东西不就是一个面试机会么?应该不是录取通知吧,就算是录取通知,公司也只是想让你进来看看能力吧 都不容易啊
  • 思予者也:整篇文章下来思路清晰,剖析明确

本文标题:年薪200万的总监被裁员:这三件事,越早明白越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gc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