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1.1人生三乐
经常有人会问:人生到底有无快乐?请让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来回答,那他有一个很好的答案就由弟子们记录在《论语》里,而且开门见山,开篇第一章,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并能将适时地实习或践行,不也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探访,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生气,不也是君子吗?”由此可见,人生是有快乐的,这里提到了重要的三种。
一、学习之乐。除了极少数天才,能生而知之,绝大部分人都是学而知之,要靠后天学习。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与习,说的是两件事,学侧重于知,学知识道理;习侧重于行,实践行动。所以学习连起来说成一件事,倒是符合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的理念。或许当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会不会从这句“学而时习之”悟到的,也不一定,只可惜,王阳明没明说他的知行合一是从哪里受启发的,这里我只能做个猜想。学了,如果不去习,那不是真学。习,如果没有学,那就瞎习。学一定要习,习了,就能体会其中收获进步的快乐。当然,现代人把学习合起来说,侧重还在于学上,而并非按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去理解去践行。但不管怎样,如果你学了,然后你有机会去实践,你就有机会去验证,自己是真学到了还是没搞清楚。儒家说,学而优则仕。如果你学了,又有机会去施展所学,那肯定会给你带来快乐,这是一种成功的喜悦。另外,如果能自觉学习,乐于学习,学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和快乐,无疑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二、交友之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都有各自的长处与短处。因此要求进步善于学习的人,一方面是靠自己自觉去用功,另一方是通过与外界交往,向外部学习,向朋友学习。人不是一个人在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同自己切磋修养学问,那自然是快乐的一件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朋友交往,要了解朋友,朋友好的一面,要向他学习,不好的则作为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不足,如果有,那要去改。有时,正因为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毛病,所以看到别人有同样缺点时,反而引起共鸣,看得清楚。就像很多小孩身上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可是很多父母却只会一味斥责孩子,不能反省自己,而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所以结交朋友,与朋友在一起交流,就是让自己有学习进步的机会,这怎能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交友,也是学习的一种途径。所以自古的礼仪,通常是朋友来了,非常高兴,要好酒好茶来接待。
三、自知之乐。正如自己不能完全了解别人一样,别人也不一定能知道自己。哪怕自己的学问再好,功德再高,别人不了解就不了解,是很正常的,因此也就没必要去生气发怒的。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而恼怒还反而有损自己的品行。君子坦荡荡,胸怀是宽广的。人家不了解自己,但自己要了解自己,君子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本领多少水平。君子能够泰然面对一切,不去抱怨,责怪别人。虽然原文只是提到君子的不生气,但也说明君子能自得其乐,君子之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和的,君子的自知之乐是恬淡的,泰然的。
《论语》开头这段话真是微言大义,快乐的孔子告诉每个人,人生是有快乐的。这段话一方面点出孔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快乐的君子,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每个人,人生是一个修身过程,有意义的人生是把自己修养成君子。成为君子应是每个人光明的快乐的人生目标,那在成就快乐君子的人生道路上自有很多快乐的,如在人生必修的两门课,学习与交友,在生活实践中就会不断给自己带来快乐的!
或许针对本文开头的问题,人生到底有无快乐?不妨反问一句,如果没有快乐,人生又何必呢?关键是此生为何,如能早早清楚明白,就不会虚度光阴。
白云山人201701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