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视感和预知梦: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

作者: 梦见好多鱼 | 来源:发表于2019-08-21 21:54 被阅读5次

    一个以前的同事,给我讲了他最近一段特别神奇的经历:去相亲。

    作为一个29岁的北京土著,日常996的单身码农,他生活中唯二能和神奇两个字沾边的事情,除了绫波丽的“那种”手办,也只剩相亲了。

    我想说我听得耳朵起茧,我不想听。他发消息来:真的,这次比之前17次绑在一块儿还神奇。

    好吧。

    那我讲啦,我们在咖啡店见的,一开始正常的聊天。突然,她说了句什么话,像触动了一个开关。我马上觉得,这一幕以前发生过,接下来她说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我都能提前预测。是不是很神奇?

    我想了一会,回复他:是很神奇,但我觉得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绝对不能忽略。

    你说。

    这个姑娘,她……

    嗯?

    她长得好看吗?

    01 

    我们中的多数人,在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的神奇经验:

    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觉得她很眼熟,像上辈子在一起生活过,还生过一堆孩子。

    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觉得景色很熟悉,像前世的记忆,或是在梦里已经来过。

    19世纪,科学家们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法国生理学家埃米利-波拉克将其命名为:Déjà vu(逮虾户)。中文译为:既视感,还有更加信、达、雅的一个译法:似曾相识。

    中国的语言很玄妙,似曾相识短短四个字,意味深远。你觉得曾经见过的人、听过的歌、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吃过的东西,都是:似曾相识。

    为了讲清楚这个现象,我查了不少资料。发现最可惜的一点:它本该由一位中国科学家,比波拉克早近一千年提出来的,这位科学家叫沈括。

    沈括的生平不说了,我们上历史课学过,他写了一本书,叫:《梦溪笔谈》。

    上学学到的时候我就很疑惑,这个梦溪是什么溪,为什么在这谈,不去其他地方谈?现在才搞清楚: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

    沈括三十出头那几年,曾多次梦到一个地方:“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

    他很喜欢这个梦里的住处,优雅大气,符合自己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可这毕竟是个梦,太唯心,不科学。

    十几年后,沈括仕途不顺,被贬宣城,有个道士朋友告诉他说:“京口(今镇江)山川之胜”,有人在卖地。刚被贬下来的沈括手里还有点积蓄,想干脆投资一点不动产,他没亲自去看,便委托道士把那块地买了下来。

    又过了很久,沈括出差路过京口,才想起:我在这儿是不是还有块地?连忙去看周边有没有通地铁,自己的地是不是升了值。

    到地方沈括大吃一惊,竟然就是他曾经梦见的地方。沈括仰天长叹:“吾缘在是矣。”接着,便:“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峡中,停萦杳绕,环地之一偏者,曰之‘梦溪’。”

    02

    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从古至今,跨越很多个学科,有过很多种猜测。有些很玄学,像前世尘缘未了,梦境预测未来,平行宇宙干扰等等。

    心理学家荣格的猜测很有意思,他说:自有人类的一天起,我们整个种族的精神能量(集体潜意识)就弥散在时空中,通过特定的符号,把身处不同时空的人联结起来,个体偶然捕捉到的能量,呈现为Déjà vu。

    这让我想起物理学家克劳斯说过的一句话: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了的恒星,你左手的原子与右手的原子也许来自不同的恒星。这实在是我所知道的物理学中最富诗意的东西:你的一切都是星尘。

    现实中人的肉体,和幻觉中人的精神,似乎都和无垠的时空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

    当然,我们还是得唯物一点,似曾相识比较科学的解释有几种,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你的脑子有问题。

    03

    记忆错乱说,最早被提出来解释这种现象。我们的大脑接收到任何新信息,都会试着把它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记忆可能出现短暂的混乱,把新的信息当成了久远的回忆,或者两次输入了同一个记忆,或者在存入记忆的瞬间执行了读取记忆,便有了似曾相识。

    很长一段时间内,神经科学家都觉得这种说法很靠谱。但几年前,一些科学家扫描了正在感受既视感的人的大脑,发现主管记忆的海马体并没有被激活,处于激活状态的是负责“决策”的前额叶。

    如果把大脑看做一台电脑,海马体是存储信息用的硬盘,前额叶则是负责运算的内存。它的功能除了短时记忆,还有判断、分析、思考和预测等等。其中和似曾相识直接相关的功能有两个:信息整合和翻转学习。

    进入大脑的新信息,会被前额叶优先处理。我的前同事相亲遇到了这位姑娘,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前额叶不同的部位会处理不同的信息:这位姑娘长得如何、穿的什么衣服、说话的声音,表露出来的情绪等等。前额叶会把这些碎片整合成一条完整的信息,告诉我的前同事:嗯,该给你俩的孩子起个名字了。

    翻转学习,即纠错,这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功能。我的前同事在前面17次相亲中,或多或少都犯过错误,不然他早脱单了,对吧。第18次相亲,也就是这一次进行过程中,前额叶会不断地给他列清单,告诉他:这三百多个错误都别再犯了,不然你就准备去相第19次亲吧!

    一边整合信息,一边翻转学习,出问题的概率客观存在。前额叶可能因为疲惫、紧张,没读取到足够全面的信息就做出了存储记忆的决策,和过往记忆意外重叠。纠错机制也可能在识别“正在经历的”和“你认为自己正在经历的”两种信息之间产生冲突。于是,就有了似曾相识。

    另外一些数据,也可以支撑“前额叶决定既视感”的理论。

    前额叶曾受过损伤的病人,相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既视感;科学家用电流或者药物刺激正常人的前额叶,能制造出既视感。

    年轻人出现既视感的概率比年长的人更高,同龄人中,经常旅行、读书、看电影的人出现既视感的概率也更高。

    这些都是前额叶在处理更多新信息,反复整合、纠错、存取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错误导致的。

    04

    那说到底,既视感和预知梦也没关系咯?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视感,是发生在此时此刻的事。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对预知梦做过详细解释:

    “人有前知者,数十百千年事皆能言之,梦寐亦或有之,以此知万事无不前定。予以为不然。事非前定,方其知时,即是今日;中间年岁亦与此同时,元非先后。此理宛然,熟观之可喻。或曰:苟能前知,事有不利者可迁避之。亦不然也。苟可迁避,则前知之时,已见所避之事;若不见所避之事,即非前知。”

    核心理念翻译过来就一句话:预知梦这种事,我科学家沈括,是不相信的,万事没有前定,所谓将来的事,在被人知道那一瞬间,就变成了现在的事。

    这话乍一听可能有点别扭,但仔细想想:预知梦和既视感,现实中没有真的发生的时候,你是既没预知,也没既视的,对吧?

    你所感觉到的似曾相识,不过也就是,发生“此时此刻”的事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既视感和预知梦: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sw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