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好朋友讲给我的故事。
和刘先森相遇在网络世界里,加上一年了没说过一句话,直到有一天他问候了一句,才注意到有这么一个人。
记得那时他评论了她写的一个说说“也许忙碌是现在唯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当时的她,暑假无聊整天在厨房做饭,锅碗瓢盆也挺没意思,他来打招呼,有时间聊聊也挺好。
记得那时他的网名叫“岩树”,头像是一斯文的漫画男,戴黑框眼镜。某日他问她干嘛,她说做饭,接下来他问她是不是已经结婚?
难道在他眼里没结婚的女孩整天做饭就不可以么??我这个听故事的人也忍不住想抽他。
某天,他用另外一个qq号加她,在这个新的qq空间里显然不同于之前的那个,她突然就明白了。
之前的“岩树”在网络世界里可以找点乐趣,可以和陌生人吐露心声,可以活回本真,自由自在地飘荡,无所顾忌的宣泄。
新加的qq号网名叫“曲上水林”,看他动态,每句话好像说给别人听,这个里面的他是戴着面具的。
自从有他两个号之后,她觉得挺麻烦,索性就删了一个,当时给他打招呼,他不让删,她还是删了。
她是个简单的姑娘,被顺利晋级到他较真实的社交网络圈里。有时候,也挺心疼这样的一个人,不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真实地生活,迎合了别人,委屈着自己,然后再网络世界里寻寻觅觅。
她说:他很大方地做了自我介绍,感觉不像骗人。所以,她也就大胆了一次,第一次把个人信息告诉陌生人。
从那天起才知道那个“岩树” 名曰“刘先森”。又过了几天,好像是什么节日吧,当时给朋友们送祝福短信,也就给他发了一条。考虑到彼此不熟,人家可能不记得她,就在短信后附了一句话“网友张某某”。
结果他回复来的短信吓她一跳。他问:“你是不是有很多网友?为什么短信后要附这样一句话?”当时她就无语了。她说:“只是担心人家不知道我而已。”
万万没想到……本来心情挺美,结果半路杀出这事。只好责怪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差,画蛇添足了。
不知过了多久,他告诉她,他爸爸身体不舒服,经常头疼,血压高。然后问了些相关问题,当时正好老师讲过这些,也做了笔记,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他可能并发症状,尤其是有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不恰当饮食习惯的情况下,更容易加重病情。
当时这些话说得有些重了,可能吓到他了,反正觉得他不高兴。那天晚上她一直反省到凌晨两点,怀着悔恨之心写了篇短文,内容就是关于这件事情的,这篇短文收在笔记本醒目的页面,时常看看,提醒自己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本来是一片热心,因为不会说话,伤害别人。
她对我说,把这些告诉你:希望你写出些文字。或许,某天他能看到,希望他能原谅她的年少无知。
曾经的他,在西安的一所师范毕业后考到了电子科技大学读研,可能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吧,好像和女朋友分手了,很痛苦。
他原以为只需要陌生人的一双耳朵聆听就够,到后来,却发现走在失恋的河里一直出不来,那时候,她拉了他一把。给他推荐了一部的影片,说过一些安慰的话语。
可能是因为从小经历的苦难多,于她而言,一个男生在失恋后痛苦地不行,有两种原因:一是爱得太深,二是太矫情。
不知道他是什么原因,只记得他好像很痛苦,有点淡蓝色忧郁的气质。
人一旦陷入困境,就会喜欢放大痛苦,也喜欢放大别人给他的帮助。
这一点我同她,深有体会。就如同曾有个人帮我一样,是小事,但就是忘不了。那时的他忧郁如蓝色,她就是那一抹红,给了他点鲜艳的明快感。
聊了几次,有一天正在午休,他打来了电话,真的很意外。睡意之中感觉他声音温和富有磁性,没想到他特会夸奖人,三言两语之中就知道他是高手,挂电话之前不忘说她声音好听。
从那以后,他们像是被丢掉的小孩,彼此鼓励,相互温暖。
记得有一次,他说玩个心理游戏,她说好。看到游戏题目时聪明的她已经明白他的用意。
她说:“那个心理游戏我做过,无非是测测一个人对事业,家庭,爱情,亲情的重视程度。我的答案是事业第一,家庭第二。而他是家庭第一,那时候我在猜想他的用意,他可能对我有点意思,想通过心理测试再证明一下,如果匹配就实施下一步,结果不是他预想的那么完美。”
憋了几天打电话说他喜欢她,她很冷静,之前已经分析过了他对她好感的原因,就如同我在北漂时对曾经帮助过我的同哥哥的感激一样,起初阶段很容易放大和误解。
她拒绝了他,因为太明白他说这些话之前的情绪,之后,他挺低落,在QQ上躲着她,不再主动讲笑话了,曾经的故事是他在疗伤,恰好她安慰了他。
然后,他每次都会讲个笑话作为补偿。在她眼里,他就是安静的美男子,缺乏幽默的细胞。那些笑话不知他在哪里找到的,也许他找了很多内容,细细筛选过了才发给她。
突然有一天,没有了笑话的问候,还是有点不习惯。
关系好像慢慢淡了下来,也彼此冷静了一段时间,大家都是明白人,也容易想通。
过了几日,他继续忙他的事,她忙她的。直到有一天,大二了突然发现自己的前途问题,要不要考研,该不该考研?适合考研吗?在这个问题上她困在围城里,走不出来,很是纠结。
那天她主动拨通他的号,咨询了一些情况。此后的一段日子,拼命地寻找答案,到底该怎样把握命运?
那时天天读徐小平的书,小平老师的话似乎为不考研找了个很好的借口。然而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不考研是没出息的选择,一个学护理的,不考研好像永远就是小护士,翻不了身的。
最后,当决定了的时候,突然很想谢谢他。有时候自己感动了自己还误以为是别人感动我们,情绪很复杂,拨通他的电话,把感激之情化为它物,对他说:“我喜欢你!”,第一次这样的一种情感体验,只想告诉他,和他分享,至于结果根本就没想过。
同样,这次他理智地拒绝了她,就像她曾经拒绝了他一样。他们曾经的一个被自己感动的要命,另一个清醒的要命。幸好没做出错误的决定。
过了很久,生活继续平静,他在西安,她在山西有一次他问了她些生理知识,她说了,或许是他多虑了,想到某些不好的症状就会习惯性地强加给自己。他不必要的担心反而加重心理负担。
直到那次她回西安,待了段日子,想出去逛逛也没有向导,想求助他,却感觉彼此都没有见面的意思。
她说:“我也猜到了原因,更不喜欢打破原本属于网络里的平静,虚拟的事物在现实中弱得不堪一击。”
后来,她删了他的QQ,心底里不太喜欢忧郁气质的男生,也许是他拒绝过挺伤自尊的缘故。
后来微信里偶尔联系,再后来,删了他微信。他已不再是曾经的他,需要别人给他鼓励和安慰的男孩。
她说:“我也不再是我,见谁热心肠的激情早就剩的不多了,我也开始有点厌倦了充当别人聆听者和安慰者的角色。”
也许成长就是一条路,途中遇到某些人,因为缘分,一起经历了一些事情,陪我们走过了这段日子,有些人微笑再见,有些人挥泪告别,终究是离开了。继续奔赴下一站路,路上有不同的风景,期待着遇到另外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里你是男主角,谁是女主角?曾经经历的那些,就如同微电影,我们是主角。然后分别,下一部戏,我是女主角,不知谁是男主角?
一切都很奇妙,稀里糊涂地就会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另一个故事,你演你的,我演我的,不再有交集。
再后来,依然加上了他的微信,只是偶尔他分享了东西,她恰好看见时觉得很好,点个赞,再也没有然后,正如现在的她,再也不想人为地制造结局了。一直这样也挺好的。
过了半年的时光,原以为已经忘记了。却在不经意间收到他的问候。聊了几句。她说:“我把咱们在网络里的遇见,零零散散地记下了,毕竟认识就是缘分,相遇在虚拟的世界里也不容易”。记录了一些生活的片断,发到微信上让他看看,毕竟曾经相识于这个平台,或多或少有点记忆吧 。
曾经的一切,现在回头看看,何尝不是幸福呢?在最美好的年华里,青葱懵懂的他和她打量着世界,勾勒着梦想,不为柴米油盐烦恼,认认真真地生活。
感谢遇到他,在最好的年纪。他看过了所有的内容,不知有何感。半年的时间,生疏了很多。
等了好久他说:“感觉我们很熟悉”,不知为何,她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冬日的风迎面吹来,努力仰望天空四十度。
他说:“久违了,我来找你。”
她说:“我很好,不必了。”
她说这个故事的时候已是半年以后,那时,我和她在月光里穿行,温柔的夜。我在操场大喊:“傻姑娘!”
她淡淡地说:“抓不住的沙不如扬了它,放了他,也救了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