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楞严经浅述(五番显见无还 八还辨见)
29.楞严经浅述(五番显见无还 八还辨见)【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什么意思?就是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怎么是主人呢?你这个妄心一会有一会没有,一会对一会错,一会是一会非,那怎么说是主人呢?那怎么是真心呢?显然不是的,因为这个真心是脱开对立的。
下面阿难又发问。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阿难就又发问:“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就是妄心,你说的我这个妄心,“各有所还”,就是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是对立的。有六尘的时候,就有妄心,没有六尘我这个妄心就断了,这不就是各有所还吗?“还”就是有来有去,过去还要回来吗?这叫还,就是有来回,有来去。
如来说的“妙明元心。如何无还”?这个妙明真心,“元心”就是妙明真心。它为什么是无还的呢?为什么是没有来去、没有生灭的呢?这就是有还和无还的区别,有还就是妄心,无还就是真心。
下面佛就给阿难指示,哪些属于有还?佛把世间万法总结了八类,就是四对、八类,这些都是有还的,这些有还之类,有还之法,剩下的就是无还,剩下的那就只有无还的真心。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
第二月出来了,前面指月,月代表真心,“水中本无月,月是在青天”,水中那个月亮就是月影,天上那个月亮才是真月比喻真心,月影比喻妄心。这里出来了一个第二月,什么是第二月?就是那个见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见精”就是第二月,“见精”就是指的我们的六根之性,就是见闻嗅尝觉知,又叫识精。这是我们的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
【非是月影。】
它不是月影,它比月影又近了一步。我刚才讲的那个妄心就是月影,这个见精就是第二月。这是到哪一步了?就是到了根现前,到了我们上节课讲的灭法尘。这个灭法尘就是第二月。妄心就是五俱意识。妄心就是月影,所以你要想修证的话,要一层层的来破的,先破那个五倶意识,先转那个妄心,先转了五倶意识,然后归到那个灭法尘境界,那个清净轻安之相现前,这是第二月。这就是两层能所,再把这个灭法尘一转,到这步才能真正的脱开根尘,脱开根尘才是明心见性。
所以这句话大家要好好记住,就这个见精,“虽非妙精明心”,它不是妙明真心,“如第二月”。为什么叫“第二月”?就是说它已经接近月亮了,就差那么一点点了,但是注意啊,虽然就差那么一点点。但是有天壤之别,别说差那一点点,那一点可大了去了,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大家要一定要注意这点啊。这个“见精”,你别看它清净、悠闲,但是它随时都会激发烦恼,只要疑根未破,疑根未转,它随时都会缘尘,一缘尘,五俱意识就起来了。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一旦破了灭法尘,那你就再也回不去了,就是你不会再烦恼了,这个叫第二月。它进步的地方就是,它不是月影,这已经跟那个妄心不一样了,跟那个五俱意识不一样了。
意识是分两层的,一层叫五俱意识,一层是独头意识。五俱意识就是讲染污的,不清净的意识分别,独头意识就是相对清净的这个意识。前面讲的“内守悠闲”,那个悠闲清净就是这个,是定力所显的,四禅八定所显的那个清净悠闲之净,就是这个独头意识,但是得有四禅八定,如果没有四禅八定的话你也体会不到,或者说我们偶尔体会一下,这个是有的,好多人都会有的,偶尔体会一下那个清净、轻安,好多人体会过的,只是你把握不住,不能持久。你没有修过禅定的,定中独头你是没有体验的,但是你可以体验散位独头。
散位独头就是一个人比较专注,他很专注,写字,或者喝茶,或者站桩,他很专注,很专注就可以体会散位独头。为什么那个叫散位独头呢?因为他很专注,我很专注看书,忘记了别的,这个就是散位独头嘛。我正在这里写字或者作画,我忘了别的,这个就是散位独头。其他的独头如:梦中独头也好,病中独头,那个是一个非正常状态。正常状态的独头就是这两种,一个是定位独头,一个是散位独头。这也是《楞严经》为什么要让我们归根,要舍识从根,认识那个根,回到根里来。
返闻入心其实就是回到根里来,回到根里其实就是到见精,如第二月见精,就是回到灭法尘里来,到这一步来。因为到这一步就好用功了,你在五俱意识分别里面,那是很难用功的,你整天妄想纷飞,一点静不起来,那怎么用功啊?哎呀没法用功的,整天打妄想怎么用功啊?打坐也是一边念一边还想着事儿,有时候想的自己都觉得好笑,所以你心静不下来没法用功的。看书也打妄想,怎么看书?静不下心来就没法用功,所以说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根,认识这个六根之性,认识这个见精。如果你能认识到见精,就好用功了。
在禅宗里面,认识见精是什么?就是你会参禅了,得了个下手处;如果念佛的话,到见精这一步你就会念佛了;到这一步你就会读书了;写字的话你会写字了;你就会喝茶了;或者说你会生活了,你会做饭了,你会洗衣服了,你会刷牙了,你会睡觉了,就是到这一步你才会生活了。你会生活了你才是一个正常的人,所以说叫“如第二月”。你脱开月影了,你没有活在这个影子里,你没有活在生活的阴影里,你不就是会生活了嘛,“如第二月”就展开你新的生活了。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去用功,你会念佛了,你会参禅了,那不就离开悟近了嘛!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见精。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我今天就指示给你看,“无所还地”。“无所还”就是没有来去,没有来回。
下面他先指示的有所还,指出来了四对八类,实际上就是属于取象比类法,什么明暗、通塞、同异这些,他都用的取象比类的方法,这个就跟中国的八卦是一个道理,中国的八卦也是取象比类。八卦是怎么来的?它把我们世间万事万物分成八类,乾代表天,代表男,代表阳,坤代表的就是地,是女,代表阴,代表静等等,这个就叫取象比类。凡是这一类的都归于乾,凡是这一类都归于坤。我们古人,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把一切万法都归为八类,八卦就这么来的。
在《楞严经》里面,把世间万事万物也归为八类,下面就是讲明暗通塞。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
这句讲的明暗相对,凡是带光的就是明,凡是无光的就是暗。你在暗房子里也叫暗,在那个角落里也是暗,你不明自心也是暗。你看清了自心就叫明,你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是暗,你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就是明。大家注意,这个明暗的分析是很广的,你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就是明,你找到了做事的方法就是明,你没有找到、还不知道怎么做就是暗,这是两大的分类,相对的明和暗,相对的两大类。
他是用举的例子来说明明暗的,“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太阳出来了,有光明这个就是明,反过来到了晚上,天黑了就是暗,他用明暗两大类,代表了世间万物当中明暗两大类。
所以你要把这个类不断往外扩。哪些属于明这一类的?哪些属于暗这一类的?我刚才举的例子,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的,你可以继续扩。
下面就是第二对。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
这个就是通塞的,一个是通,通达无碍,一个是闭塞不通。像我们走路一样,四通八达的通道,这个是个断头路,它不通,不通就是塞,能走就是通,不能走就是塞。还有像你想通了,就是通,我还没想通,就是塞。你关在家里不出门,这是塞,我出去找人谈谈解解闷,这是通。这可以不断往外扩,通一大类,塞一大类,它正好是相对的,跟那个明暗是一个意思。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
这个是讲同和异,相同的,这个异是不同的,它分这两大类,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这就是不同的。“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这是相同的,这是分这两类。“分别之处”有各种各样的分别,是不同,这是异,强调它的差异性,张三跟李四不一样,就是双胞胎他也不一样,双胞胎有他的共性,那就是同,有他的不共性,不共性那就是异的。开始分类,同的是一大类,异的是一大类,你可以往外扩,继续扩散。
【郁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这也是两类,又是一对。这一个是讲浊的,一个是讲清的,清浊或者是讲垢净都行。《心经》上讲的“不垢不净”,这是讲的垢和净,这是两大类。什么是垢一类的?什么是净一类的?你把房间收拾干净了,这叫净,你房间里面窝窝囊囊的,这叫垢;你思想复杂,想复杂了,这叫垢,你这个人很直接明了,直来直去,这就叫净。这是可以分的。
到这里这八类就出来了,这八类都是相对的,这叫有还,相对比、相对立就叫有还。明暗、通塞、同异、垢净或者叫清浊,这是八类四对。这八类实际上就把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概括完了,可以把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涵盖在这八类里面去,这些就是有还的,这叫有还地。那么剩下的就是无还地,就是不还地。这是佛给它一个分类,这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它的一个方便,这叫取相比类,其实就是归纳,就是演绎归纳的一个方法,让我们方便认识、方便学习。我刚才讲了跟我们中国人的八卦是一个原理的。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
阿难你看,这些万事万物的变化相,它变化多端无穷无尽。
【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因为现在看见的都是果,它肯定都有因。“本所因处”,它怎么来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个果,天亮了,天暗了,那个亮是怎么来的?你要找到那个光明是怎么来的?它肯定有个来源。下面就讲它的来源,“因处”,这叫由果寻因。
【云何本因。】
什么是它的来源?它的来源在什么地方呢?
【阿难。此诸变化。】
这种各种各样的变化。
【明还日轮。】
不是有光明吗?光明哪来的呀?太阳。我们现在这个房子的光明是哪儿来的?灯,我们这个“明还”是灯轮。
【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没有灯就没有光明,所以说这个光明属于太阳,光明属于灯。“是故还日”,是故还灯,是一样的。
【暗还黑月。】
下面是“暗还黑月”,太阳落山了天黑了,黑暗哪来的?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就黑暗了,或者说一个房子里面没有灯,它就是黑暗嘛。这个就是找它的原因,为什么明为什么暗?找它的原因。
下面都是找原因的。
【通还户牗。】
“通还户牗”,“通”是哪来的啊?通达是哪来的啊?有门有窗户.你怎么来到这里的?因为有路嘛,我开车就来了,有路,坐着车就来了。有门有窗户,就进来了。
【壅还墙宇。】
“壅”就是塞,不通。为什么不通?因为有墙,这路为什么不能走,因为还没修通,这是通塞。它各有来处,各有原因。
【缘还分别。顽虚还空。】
这是讲的同和异。为什么有各种各样的缘呢?因为有分别,有不同,有各种各样的因缘,有各种各样的条件,就造成各种各样的差异,这是讲的差异性。“顽虚还空”讲它的相同性。为什么它相同啊?因为最终都是归于空的,像万事万物有它的差别性,只要有差别性都归于空性,在妙明真心那里都是同的,都是一体的。
举个例子,这么多花,各种各样的花,这就是差异性,都是有花盆,这是它的相同性。那个树也是,那么多树枝,是它的差异,都是一个树干,这是它的相同性。这个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它既有它相同的,也有它的差异性,这里是让我们明白它的共性与不共性。
【郁悖还尘。清明还霁。】
这就是讲的清浊或者垢净,清浊垢净也都是一样的,这是它的来源。它为什么浊啊?为什么不干净啊?为什么垢啊?因为有灰尘。“清明”,为什么清啊?为什么净啊?因为“还霁”,就像雨过天晴,把不干净的都冲刷干净了,不就干净了吗!像你想不通一样,你有很多烦恼,想通了不就干净了嘛。这就是这八类的原因。前面讲的果,后面讲的是因,不就有来有去吗?这就叫有还地。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世间的所有的一切万法都在八类当中,都涵盖完毕了。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八种见精明性”,这个讲的是从明、暗、通、塞、同、异、垢、净这八种里面的这个见性,能见的明暗的心,能见通塞的心,能见同异的心,能见垢净的心,“当欲谁还”你怎么还?没法还。这八类是可以还的,它是有还的,它是有来有去的,而能见这八类的心,能分别这八类的心,我刚才分析这八类时我们能分析的这个心,是不是都是这一个心?它没有还,它不能还,这叫无还。“当欲谁还”,他没法还。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你把见还给明,“若还于明”你把这个见精明性还给见精,把这个能见的心还给明,不明的时候,“无复见暗”你怎么见暗呢?它已经归到明去了,暗的时候不见暗了。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同样的道理,不光是能见明暗的心没有差别,能见通塞的心没有差别,能见八类的心没有差别,这个前边都是一番显见讲的显见是心,这个是没有差别的,都是相同的。通过演绎归纳,我们知道这八类都是有还的,分别的了知的这个心是相同的,是没有差别的。
下面是个总结,总结什么是有还?什么是无还?
这个“显见不失”到了最后了,前面讲有还,八还有还,然后后面到无还地,八还辨见。我们讲八还辨见,它这八种、八类,它都是有来有去的,通过这有来有去当中,但是这个能见的心它是没有来没有去的,所以叫八还辨见。通过八还辨见,认识那个没有来去的见,那个心。到最后这一句是总结。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这四句话是很经典的话,非常经典,这个楞严经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话,这是其中的一句,他就分了前后两段,前面那两句是一段,他是说妄心的。后面这两句是下一段,这是讲真心的,可还的,有来有去的,“自然非汝”自然不是你的真心。什么意思?那就是妄心,有来有去的,有生有灭的。那就是妄心,我们前面也讲了,离开六尘它就断灭了,这就是妄心。当然一缘六尘它就有了,这不是有来有去吗?没有妄心就没了,就灭了,这就是有来有去,有生有灭,这就是妄心。
下面这两句“不汝还者”就是不还的,没有来去的,没有生灭的,我离开六尘也能独存,有六尘也行,没有六尘也行。这个就是“非汝而谁”,这不是你的真心,又是谁呢?这不是你又是谁呢?禅宗里面,参禅,参未生之前谁是我,既生之后我是谁?就是这里讲的这个,我是谁,谁是我,不是你又是谁呢?这个就是无还地,其实我们修行就是要回到无还地。由有还地回到无还地。
这四句话,大家要好好去体会一下,这个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当中,怎么去认识自己的心,怎么去面对境界。你心念一动,这就是有还,这就是可还的,可还就不是真心。你在面对境界的时候,你要这么来理解,这么来认识,你要不断参悟自心。不断的参悟自心,其实这个可还的就在逐渐减少,当减少到没有可还的了,其实这个无还就自然现前了。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我们这个心本来就是妙明真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圆明的,它从来没有失去过,只是被这个可还的八还(万事万物)给覆盖了。我们都认识这个可还的,我们都是活在这个可还的,把不还的给忘了,给覆盖了。现在通过学习这个八还可还的,来认识这个不还的,无还的。
【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这才第二卷佛已经说了很多次了:“可怜愍”的。当我们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什么心情啊?大家想想什么心情,我读到这句的时候,我是很沉重,刚才觉得还挺轻松呢,一读到这句,心里可沉重了,很沉重。“名可怜愍”,太怜愍了,我们都属于佛怜愍的对象。因为本有妙明真心,但是我们“汝自迷闷”它从来没有失去过,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给闷住了,活在这个可还的境界里面。
“丧本受轮”,“受轮”,沦落红尘,沦落六道,轮就是沦落,沦落红尘几十秋,大家一看,就是沦落红尘几十秋,几十年都这么过去了。有的沦落七十年了,有的五十多年了,有的四十多年了,有的三十多年了,有的二十多年了,不管多少年,都是沦落红尘。因为这一沦落红尘,“于生死中。常被漂溺”,就在这个生死轮回里面“漂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这样的被烦恼沦陷。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失去过,只是不知道,所以佛说“名可怜愍”,我们就是可怜愍的这些人。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我们大家都要扪心自问。
到了这里之后,阿难他还没有明白。虽然他知道,这个显见是心,显见不动,它是不动的,它是不灭的,不失的,没有失去过;不还,它也是不还的,是无还的,是知道的(你说了我了解了),但是他还是不敢承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