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东开背经33:显见不分之上,正遣是见,转遣非见

东开背经33:显见不分之上,正遣是见,转遣非见

作者: 东开 | 来源:发表于2020-08-08 08:32 被阅读0次

标题1:东开背经33:显见不分之上,正遣是见,转遣非见

标题2:背楞严经: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要背诵的这段经文如下: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 ,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 ,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 ,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 ,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

注音:远洎jì恒河,坐祇qí陀林。


这段经文文字少,重复词语多,易于背诵,并不占用多少时间,每天连轴转,感觉已经很多天没有过这种轻松感了。

这段提到了“见”与“不见”都不对,比如“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和“我又思惟 ,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这还是接着上文的那个不对的妄想所说的,如果见在眼前,可是哪有啊?

阿难观这个“见性”时有了妄想,以为“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所以如来才让阿难去指出见来。“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这里面有一种“不即不离”的思想。

比如讲义中的这段:“良以见性,量括十方,体周万法,其与万法非即非离,惟其非即也,故能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身界无干,生死不系,众生不达斯义,则混淆真妄,沉溺轮回;惟其非离也,故能尘刹普融,万物一体,用弥法界,色心不二,众生不达斯义,则沉空滞寂,中止化城。如来自指见是心以来,多约不即之义,分真析妄,以决择离尘独立之体。今此科合下无非见,乃约不离之义,泯妄合真,以显泄乎与物混融之妙,以释阿难身见各体之疑。”

”这种“有”和“无”都不对的话,在各种经文中都出现,常言“离四句绝百非”,什么是“离四句”和“绝百非”呢?

但举一对,或举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无一对,作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便是四句也。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积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请示法之答其真实理,若云有,是增益谤,若云无,是损减谤,若云亦有亦无,是相违谤,若云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此是本四句也。复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无、有亦有亦无、有非有非无;无中四句者,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中四句者,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中四句者,非有非无有、非有非无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非有非无。以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则成四四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则成百句也。余法四句,皆仿此。

下面有一段月溪禅师语录的文字,我感觉有一种和读《六祖坛经》相似的感觉。

禅宗的宗旨,佛性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叫做常寂光净土,将来世界坏,佛性常寂光净土都不坏。最要紧的,佛性是离四句、绝百非,四句者,即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假如见佛性,佛性是如如不动,“有”是脑筋见闻觉知染缘,或者认无始无明空空洞洞是有,与佛性了不相干,头上不用再安头,“无”是净缘,或者认无始无明空空洞洞是无,与佛性了不相干,无又叫做空,佛性是如如不动,不是空的,“亦有亦无”是见闻觉知脑筋染缘净缘的作用,忽有忽无,佛性是常常如如不动,与忽有忽无了不相干,“非有非无”是无始无明空无所有的境界,佛性是永久无成坏,不受薰染,与非有非无了不相干;佛性要离开以上四句,才是佛性的本来面目;这四句是小乘二乘外道的境界,假如未见佛性的人,就是认此四句的,四句是从认见问觉知脑筋的“有”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无”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亦有亦无”是佛性,或认见闻觉知脑筋的“非有非无”是佛性,经云“佛性离见闻觉知”,若认见闻觉知是佛性,是大错的,是见闻觉知的脑筋,不是佛性,佛性离见闻觉知。

这句“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平时坐在树下乘凉时,可以静心思索一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开背经33:显见不分之上,正遣是见,转遣非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avc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