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01.
我们最忌讳谈死亡。
小时候提到死亡就会被家长“呸呸呸”,说这是不吉利的话题,尤其是喜庆的日子说到这个话题更是会被一顿暴揍,所以从童年时代开始我们就知道死亡是最隐晦莫深的词汇。
再大一些我们就有了恐惧,但凡从坟地经过都会心惊胆寒,老人讲的各种版本的鬼故事就会一股脑涌上来,以至于这成了我童年时代的噩梦。
但是我们又特别想知道人死了到底有没有灵魂这件事。
02.
杨绛先生写的这本《走到人生边上》倒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
她说人是有灵魂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而身体具有生命,称灵魂。灵魂是看不见的,但身体有没有生命却显而易见,也就是说人有两部分,一是看得见的身体,一是看不见的灵魂。
但,我更想知道的是人的身体死了,灵魂何处安家?
03.
父亲已到古稀之年,他不再忌讳太多。
他倒会经常和我们谈关于死亡的话题,告诉我们他去世后要一切从简,和灵魂这一说法相比他更相信“人死如灯灭”。
父亲说人死了就灰飞烟灭,什么也不会有,所谓的鬼神只不过是自己心中做了亏心事,心中有怕罢了。
04.
我更喜欢庄子,他让人们对死亡都不甚恐惧。
与他相反的是孔子,他也从来不说死。有一个学生就回来问,子贡就问孔子人死了以后到底是去哪啊,到底有没有啊?孔子不说,孔子说我不能说这事。为什么呢?我如果说人死了以后都有,灵魂都在。我就怕这些家伙浪费,然后奢靡,搞出很多的殉葬,这个又一下子恢复古治,那就很麻烦。
我如果说人死以后什么都没有,我又怕这帮坏蛋把父母扔在路边就不管了,因为反正死后都没有了,这也不合于理,所以这事我就别说了。这个子贡说,那就咱俩,咱俩在聊天,你跟我说说,我不跟别人讲。孔子说行,你以后死了你就知道了,所以孔子是把这个盖子捂得紧紧的,让你不知道人死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我们有没有发现中国人都特别怕死,因为中国人不知道死的什么样,没人说这事。庄子不一样,庄子说有一天我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走了,这时候他突然一下醒过来,蝴蝶不见了,他又变回庄子。
庄子说,到底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我呢?今天我在这一醒那蝴蝶就没了,过两天那蝴蝶要是一醒,那我不就没了吗?所以他把死亡当作是什么?他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你就是寄存在这,死了你才是回老家。
庄子把死亡当作是生命的另外一种状态,今天是人,明天变蝴蝶了,所以这下你就安慰了很多。
05.
杨绛先生说,我今年已经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定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有在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如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死亡就是回家!
真美!
06.
死亡就是留下肉体的躯壳,让灵魂灵有归处。
肉体有太多的污秽,沾染了太多的名利和不洁,而死亡就是让我们彻底摆脱回归出生时的洁净与本身。
一年前我签了遗体捐赠协议,于我,丢掉那个束缚我自由的躯壳就是真正解脱,从此灵魂便可以得以自由自在。
真正的自由,是有一个自由的灵魂,我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的。
07.
以平和的态度对待死亡。
于我,我更喜欢看秋天的落叶,那是生命的凋零更是新生命的孕育。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也在追问。
如今我真的懂得,活着就是为了开一朵花,哪怕只是昙花一现,最起码曾绚烂夺目过。
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