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也属于“认知疗法”范畴吗
心理群里有人问,我们心理助人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比如“合理情绪疗法”,就是通过改变认知来帮助人,那么我们讲道理也是改变别人认知,这样说来讲道理是不是也属于“认知疗法”呢?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值得认真思考。
当然,讲道理属于认知范畴,因为认知就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道理则是知识,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是,讲道理虽然是认知,却与认知疗法毫无关系,因为认知疗法是心理疗法,而道理与心理原本就是反着的,说讲道理就是讲心理自然讲不通。
我们不能望文生义,认为道理属于认知,讲道理就是认知疗法。打个比方,我们中国人是黑眼睛黄皮肤,在国外可不能认定黑眼睛黄皮肤的就是中国人啊,很可能人家是外籍华人,对着国旗效忠的可不是中国。
说到底,提出类似问题的人,还是没有搞明白“道理助人”和“心理助人”的区别,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语言文字表面不同,要看到本质所在。
“心理助人”不同于“道理助人”的根本所在
同样是帮助人,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喜欢用道理的方式帮助人,当然这个帮助也许要打个引号。
比如,我们习惯给孩子讲道理,喜欢给别人讲大道理,满足于滔滔不绝说着自以为是的真理,尤其那些比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百善孝为先”“天下无难事只要肯努力”等等。
这种道理助人方式有时候也是有用的,那就是在对方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高的情况下。不过据研究,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高的人群只有大约5%,高达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悖论在于,既然人家心理健康水平高,就不会不懂这些道理,讲道理的人就是“牛弹琴”,毫无必要,根本是说废话而不自知。
心理助人则不是这样子,不是直接告诉人家道理和知识,而是通过间接迂回帮助的方式,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程度不太高的人,试图提供有效帮助。
这个心理助人方式有个名字,叫做“助人自助”,即协助别人用自己能力走出困境。
因此,别管一个人自称是心理助人还是道理助人,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如何做的,这个标准就是是否用助人自助方式走出心理困惑。
“心理助人”有哪些方法技术呢
搞明白上面“心理助人”是助人自助,那就有了可以采用的无数方法和技术,只要符合这个定义就可以。
可以简单说几个,供我们实践中对照印证。
一是目标需要技术助人。
心理问题复杂多样,人家前来求助,要搞明白想要解决什么,这就是目标思维,否则无的放矢,成了空谈、乱谈、瞎谈,鸡同鸭讲。
用高大尚时髦话说,就是“问题解决导向”,用心理咨询术语说,就是确定“咨询目标”,用通俗话说,就是搞明白对方想要的和想实现的是什么。
搞清楚需要可不是简单事情,很多人正是不清楚情欲需要,才迷失在自我中,这就是许又新教授说的“压抑情欲”“丧失直接体验”。
二是善于提问技术助人。
心理助人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启发引导,让对方自己找到答案,这过程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提问才是最好的心理咨询技术。
提问既是引导奔向目标,也是示弱心态激发对方探索本性,充分发挥人人具有的好为人师特点,而且回答问题是人的惯性逻辑思维,有问有答很自然。
举个例子,有个高中生陷入同学友谊的反目成仇,自称恨得咬牙切齿,听到说话就气愤。我引导问,对于其他同学如此恨吗?不。关注其他同学多吗?不。这个恨属于关注吗?是。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认同吗?是。恨的反面不是爱而是冷漠,是吗?是。恨就是关注,恨就是更强烈的爱,是吗?是。
三是积极情绪技术助人。
人是情绪动物,只有情绪稳定,才能处理事情,所谓“定能生慧”。
除此之外,人是需要及时肯定的,也是需要即时满足的,这是坚持做事情需要的,好比白天工作劳累,夜晚一定要休息来恢复体力精力。
积极情绪技术首先是积极关注这个人的优点,包括自己的,不时地自我激励。
其次还得给些实实在在奖励,老是口惠实不至可不行,这就要及时奖励。
打比方,我写完文字发出后,会看看有人阅读否,阅读量再是惨淡,也纵向比较有何不同,是否有人留言转发,得到奖励几许,这就是激励和动力,也是自我满足。
忙碌后自我奖励,有时候看看今头条的新闻,还有几个有趣短视频,我喜欢看那个“馒头赶海”以及“海港傻子炒海鲜”,目的就是放松愉悦,积极情绪,奖赏自我。
小结
啰嗦这些,不过说明心理助人不是赤膊上阵,而是间接帮助,而且时间慢、多反复、有耐心、不着急。好比平时去高层办公室坐电梯,现在电梯出了故障,要爬楼梯到达办公室,这个爬楼梯的过程就是心理助人的过程。
搞明白“道理助人”和“心理助人”的区别,也许就能明白“懂得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根源,我们既要能乘电梯,也应能爬楼梯,如此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