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鞋者说
稻田
问你人们到菜市场干什么,你可千万别说“买菜”,因为不只我例外。
这家菜市场建在社区间的马路上,路两边和拐角搭起雨篷,即成了市场,市场很繁荣,品种琳琅满目,我闲逛着,拐角处一棵树下的场景吸住了我的眼光:树盖下,摆着一个补鞋的小摊位,一个手摇的补鞋机,一张木质的小方桌,一位大致60岁的老者正猫着腰,专注地看着一本厚厚的书。对这非常态的读书场景,直觉提示我可能有故事,便走近搭腔:“看书呢?”老者抬起头,微笑着答道:“哎,喜欢!”透着浓浓的北方腔。“什么书呀?”看老者不拒绝,我胆子壮了起来,也弯下身子,将书翻到封面,“世界散文精选,呵!喜欢?”未想老者更热情起来,话匣子也打开了:“就是喜欢,看老多了,你看,巴尔扎克的,梁启超的,席慕蓉的,一定要名家……”老者滔滔不绝,像介绍他的作品。“写东西吗?”我来了兴致,想进一步了解,“写,以前写了很多小说,后来一看,都驴唇不对马嘴!”老者潇洒淡然地说道。
菜市场的这次偶遇和交谈让我想起“文化”这个问题来。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有文化?学者余秋雨提出过“二不二需”标准,其一是“不扮演”,认为凡扮演有文化一定没文化或少文化。我不能判断这位补鞋者有多少文化,但可以确定他不在文化的扮演者之列。现实中确有一些文化的扮演者,或服饰俨然,或发式卓然,或语言腻味,或文字惊悚,这些要么是伪文化者,要么是“文化不够形式凑”的文化心虚者,例如只要在大场合讲话,时值秋天,总是说“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者,又如本可以说“优化课堂生态,改变观念很重要”,却偏要表述为“亟需核心理念的核心裂变”者。
文化于人,是一种积蓄、修炼而得的素质和气质,文化高低,真假是试金石,所以,还是朴实、自然为好,否则大家都不好受的。
作者:稻田
联系方式:136009451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