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弹古筝,除了对国学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还有融入了个人的一些小情思。
当带着四岁的女儿刚刚开始接触古筝时,出发点仅仅是作为陪练妈妈需要知道指法、音准是否正确,这对于门外汉的我坐在琴边也是无从下手,所以开启亲子共学模式。
在国学机构里,等孩子下课的家长要么三两闲聊,要么百无聊赖的刷着手机,少儿古筝课堂上一堆娃娃里除了老师只有我一个成人,曾一度被新学员当成助教老师咨询,自此成为班上独特靓丽的风景……

和孩子们一样从手型到起势,有模有样,与其说为了教孩子,倒不如说是孩子在激励着我,很多时候母女俩为谁先练琴、谁后练琴也是抢的不可开交。
“妈妈!你的手势要抬高点,勾托力度不够,附点停顿时间不够……”女儿总是给我纠着错,惹得爸爸总是纳闷“你俩到底谁在学?”“我们是同学!”
这或许是我最早期的习筝动机,仅是作为陪练督促而已。
渡过了启蒙阶段,终于可以弹调调了,老师会发一些练习曲和基本功指法练习。

与我而言自小就没有音乐细胞,那个年代也没有艺术环境的影响,音乐课常常作为副科被语文、算术占掉,即使满含期盼的说终于可以上yin le了,老师也只是让学生们依次按座位顺序自己随意唱一曲,所以教室里魔音四起,甚至堪比驴叫!
自己演唱的曲目无非就是通过电视的点歌台听熟的,或者四处借来抄的歌词,那时候最熟悉的就是点播台热播的歌。当满脸通红的半唱半读完童叟都会嗯唱几句的“红尘呀滚滚,痴痴呀情深,聚散总有时……”在同学们哄堂大笑中坐下,后面的同学继续。
直到我中学毕业我也不知道什么叫音符和节奏,几乎没有接触过乐理知识,不过写作课上作文被当示范文点评,这得益于当时对歌词的摘抄及理解应用。
直到现在我也是对乐理和节奏不能很好的把握。在学筝初期,有点手忙脚乱,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对古筝的喜爱。
喜欢弹奏时那一低头、一起手间的温柔,更最是喜欢托抹勾打间的妩媚和娇羞,最美不过起手低头间!

听——雨淅沥的声音——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支持着每一段路上的前行!托、抹、勾、打间好似弦上黄莺洽洽啼,又如万马齐喑,气势磅礴。
筝音紧,急雨敲阶,筝音缓,雨打芭蕉,韵味古朴典雅,美在纯净飘逸《茉莉花》、《花非花》、《女人花》轻抚琴弦,沉浸其中,风雅颂也不过此刻的境界吧!
“三花”都是入门级的曲目,所以除了指法基本功练习,曲目难度升级,心便悸动起来,我要弹奏一曲十大金曲榜首的《渔舟唱晚》。
不再局限于童子功,到处打听成人班学古筝的地方,甚至老年大学也去蹭过,因为占用老年人资源被拒,为此郁闷很久。
得朋友介绍找到了文化宫古筝班,学费不贵,武汉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天时地利人和,本以为有点基础,有同龄人一起交流会更好的,可是因为疏于练习,加之基础薄弱,交通不便追赶的很是辛苦。

本来抱着修心养性的心态高雅的学习的,没成想有了些许的压力负担。
如此这般拖了一个学期,却没能坚持,机缘巧合的是筝友介绍,说我家家门口社区就有古筝基础班,于是转到了社区学院,自此正儿八经的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是低调的从零开始,又一次放空了自己,我又不是为比赛考级,只是喜欢修心养性,自娱自乐外带身教言传影响一下女儿。我要弹奏一曲渔舟唱晚的想法在基础指法练习里显得遥遥无期。
字数129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