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写下这个标题,首先注意到里面的一个词“自由”。它可以是名词,也可以表示形容词,“自由的飞翔”。“自由的歌唱。”
自由如果粗糙的分类,可以说“物质自由”“精神自由”。
如果对于精神来说,如果你能够和平地和自我内心相处,写作或许算作其中的一个途径。
比如我会在为一些妈妈做咨询的时候,建议她们如实记录下来;
当情绪和事件通过文字的媒介来承载,你会发现负面情绪会逐渐平息,回归到自我的对话,有更理智的分析可以呈现。这个过程中,心是慢慢静下来的。
人需要和内在对话,而隐形的思维太过于混沌,所以通过一个可视化的媒介来传递,思维会更加清晰可见。
甚至是自我的智者就会浮现出来,答案也浮现出来。这时候你恐怖的、焦躁的各种状态也在调整。
很多妈妈惊喜地和我讲,我自己有了答案。
是的,就像《解忧杂货铺》里提到的,你有了困惑,烦恼,需要找到一个宣泄或者解惑的媒介。
其实你来了,答案也不远了。
所以,从偶尔的圣母情节,看到别人深陷思维泥潭,我会有扶助的倾向,但渐渐顿悟:这哪是我的功绩,而是别人要从深渊的凝视中出来,而我,也只不过是恰好的一个媒介。
心灵的自由,这是个宏观的命题,和三观联系在一起。这篇不再赘述。
说回写作,对于有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终生宿命不可或缺。比如我。
人的性格迥异,直到30岁+,才慢慢接纳自己的各种缺点。以及相信基因里带来的一些特性,不是你强行用”“对抗”“战胜”这些词就可以容易改变;
比如细腻和敏感,洞察能力和感同身受,对于写作来说,是极好的事情;
同一个特质,如果人过度敏感,可能如黛玉一样悲秋伤月;
而当你站在新的高度上,你会重新看见不一样的天和地。
02
近三十年前,当我还读不懂汉字,还在幼儿园逃学玩耍,我妈淘回来一本《长鼻子匹诺曹》的书。
我拿到手里,简直是如获至宝,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恨不得把这本书翻个几十遍。
真感谢我妈,虽然她至今几乎不读书,那时也在纱厂很辛苦地工作,晚上加夜班,后来幸运跳槽到了银行,实现了职业华丽转身,但是她愿意给我买书,这个觉悟或者说悟性值得我感激一生。
小学时期就得益于我爷爷家里偏房书柜里满满的书了。要感谢我二叔,当年师范专业读的语文,虽然他从老师也华丽跳槽成为了职业法官,但是他积累的宝贵的书籍,滋养了我10岁前的底层价值观。
比如武侠小说。好吧,其实还是有很多初中语文书,各种类型的书籍,都在那个书柜里,安静地等我。
就像是为我而生的。那里的世界,比上学读的书有趣多了。
童年书籍滋养,让我透过骑自行车沿着城墙逛的差不多的市区,透过柴米油盐的日常,透过家长里短,透过亲情友情之外,看到了古今中外的世界如此有趣纷呈,荡气回肠,充满遐想。
相信正义与勇气,真实与善良,视野与胸襟;朴实人格的底色,得益于很多书的馈赠。
高中时代,被社会思维压抑的情感,都在阅读间释放,也在文字间表达。
开始发布文章,在传统媒体上挣得人生第一笔收入。要感谢高一的张老师,要不是刚刚毕业的她,怀有对学生深深的关怀,以及对教育的好奇心,从我揉搓成一团的笔记本里找到我的弃稿,鼓励我再次加工,润色写出来,也不会有后面的投稿成功了。
和高中的闺蜜们骑着自行车,在老家最热闹的服装批发市场逛到灯火阑珊,买到一条不太满意的牛仔裤,说不满意是因为它耗费了我整整的稿费40元钱,而下次再买又要和我进行一番斗智斗勇的审美战争。
那时候写的基本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经常发布在学校的展示亭和复印给其他班级。
这也算值得骄傲的事情了。
在压抑的传统正确的高中风气里,文字成了我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物理课上,我会把散文集藏在物理课本后面。
03
十年前,大学时代,我来到了海风习习的海滨城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学校的文学社。
偶尔的写字。直到工作后使用微博,写的越来越少。
在生完孩子后,很多的情感要通过文字来排解,来找到和自己对话的方式。
也更愿意提笔记录孩子的成长,记了很多宝贵的成长日记。
后来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和生活里,几乎很少写文章了。
直到一个瞬间。
2015年末,寒冷的冬天。回到求学时的海滨城市QD。
一个人去安静地去读书,逛书店的时间多了。
就在那个瞬间,翻到了一本书,是讲对教育的理解,日本作家写的,我被触动,回到家后有了不可遏制地表达自我观点的灵感和冲动,必须要写下来。
顺畅的表达,酣畅淋漓。似乎回归到很多年前,我和文字共舞的感受。
通达,共振,浑然一体。
带着十年来,在国内外教育行业的观察,参与,和感知,以及更多理性的思考,和自己教育孩子的亲身经历,从一个混合的角色来发布感想。竟然成了30岁那年上天恩赐的礼物。
接着就是最近的这两年。重新开始笔耕不辍,开始深度对话。
从点击量为个位数,到发布在1000余家公号平台转载,百万加阅读量。很多妈妈循着微信号加我,天南海北,还有国外定居的。在文字的交流里,体验到了心流感受。
终究还是内向,愿意安静的我。敏锐敏感的我。容易忘事,随性的我。
也是更轻盈和透明的我。
如果一件事情,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它始终占据着你心灵的一角,并且越来越重要,你应该隐约知道,它有多重要。
去年有机会见到了喜欢了很多年的作家严歌苓。在她低头签名的瞬间,我说,十年前我在大学读你的书,就感慨严歌苓不红,天理难容。
因为签名头低了一个多小时的她,抬起头来温和地看我,用有力量的手握住我的手。
我说的“红”,不是今天铺天盖地的“网红”,是卓越的作品才能经受时间的检验。
她的个人经历,也是值得深深佩服。从零开始,去美国进修。
一如她的人生,随时可以重启。也可以系统更新。
在北京这个尚觉陌生而兴奋的城市,敲下这些文字。
希望在文字里,遇见更多同频的人。
回到标题的答案,其实心灵的自由,是价值观的高度,以及勇气和实践来共同支撑的。
重新怀抱空杯的心态,去开启观察的道路,看到新的角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