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史上,通常是一部分人在干活,一部分人在闲着,还有一部分人既不干活也不闲着,他们负责制造一样东西:恐惧。
——藏书阁题记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每提及波哥《沉默的大多数》,也容易想到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不过,后者批判性较强,行文犀利直接;而前者就比较有趣,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析身边复杂的事态,同样倾注了其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
另有邓晓芒《儒家文化的最大遗毒就是习惯虚伪和集体无意识》可仔细研读;
准确来说,习惯虚伪和集体无意识不是儒家文化所造就的,也不单纯是其遗毒,而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其下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所造就,并为后者的遗毒。
我们说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也没有错,只不过这种儒家是放大了的儒家,我称之为“大儒家”文化,包括道、法、墨、佛和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在内,就连高呼“打倒孔家店”的五四“新青年”和文革“破四旧”的红卫兵也不例外。
集体无意识的牺牲品:
梁山伯与祝英台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排队时被插队的人
被吃瓜群众围观的人
被“妖魔化”的河南人
……
《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假如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
——《约翰·克里斯多夫》罗曼·罗兰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死于25岁,葬于75岁。
——富兰克林
说到这里,其实不过是想要推荐大家读一下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这篇其实文章只是一本书中的一篇。以上提到的龙应台和邓晓芒的书感兴趣的书友也可读一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发自易丘藏书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