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脉络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如何把人组织起来一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同样是面对水利的问题,大禹采用的方法与杨广采用的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采用的技术不一样,所以把人组织起来方式也就不会相同。不过无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很多人没有得到合适的位置,那是要问题的。
纵观这几千年的发展,使用人才的方式无非是两种:“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唯才是举”指的根据岗位需求去匹配人才,只要能够胜任某个岗位,管它三七二十一,把他提溜到该岗位上再说,根本就不去考虑家世、品行、学识等一系列关于人才的虑指标。“唯才是举”是曹操曹老板提出来,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他要完成自己的抱负就不顾一切地使用人才,也正是由于人才使用得当,他才能在哪混乱不堪的时代站稳脚跟,成为一代英雄。“九品中正”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簒汉之后听了陈群的建议而建立人才选拔程序,简单地理解九品中正制那就是给备选者进行考核打分,根据得分高低按排职务。后来“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替代,科举制的本质是“唯才是举”的变种,只不过把人才的评定标准由个人意志变成知识储备。在科举盛行的年代,九品中正并没有从舞台上彻底消失,而是一直在使用着,只不过由法律层面的规章制度变成人们内心的约定俗成,不再放到桌面上而已。
“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都是由人来选人,区别就在于当“唯才是举”被提出时,一般是有一个强人能够操控一切,由他来定义何为人才;当强人已经不在,新任的集团话事人已经没有能力压制住集团内有话语权的人物时,对人才的定义就会被集团操控,集团里有话语的人子弟就会成为人才而获得重要岗位,这就是九品中正的变种。
曾经听过这么一则笑话,将军带着孙子在花园里散步,孙子问爷爷他将来能不能成为将军,爷爷说孙子将来肯定能成为将军。孙子又问爷我去帮我爸将来能不能成为元帅,爷爷很严肃地说不行,因为元帅自己有孙子。《红楼梦》里贾赦很自信地对贾环说: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你袭呢,到了可以做官时跑不了一个官的。
当人才被拥有权利者定义,当岗位被后代们把持时,社会机器的运转就会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停摆或者崩盘。于是被重新洗牌再来一次,又是一次从“唯才是举”到“九品中正”的演变。
如果走上第三条路呢?也就是把对人才的定义交给普罗大众,或许普罗大众没办法找出最适合的人才,但肯定不会把最差劲的给定义出来,不会让只知道“食肉靡”的那种蠢货坐在最最重要的位置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