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尘仆仆,总有终点站;一辈子革命工作,总有转身离开的日子。
大约在2017年,有关部门抛出了延-退议题,沸沸扬扬了一阵子旋即归于沉寂,近期这个议题又因为三中全会再次提及而引人注目。一般估计,2029年之前会有眉目,是出方案还是开始实施?现在还没办法预料。按照现行规定,除了部分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和极少数央国企高-管因为工作需要可以在60岁之后退休,其他人则根据性别、职称职务等因素分别在50-60岁之间告别职场。
不论哪种情况,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后,都存在是否继续发挥余热的问题。
我觉得,需要考虑九个因素:
——单位是否需要。这是基本前提。如果没有单位续聘,就算你热情再高,那也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没用。是否有单位聘用,那也要看的。现在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地区、什么单位,几乎都是人满为患,企业就不用说了,近几年基本上是裁-撤部门,精简岗位,机关事业单位实施严格的编制管理,山东等部分地区还推出了较大规模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举措,其目的之一就是控制或减少支出。所以,绝大多数单位是不缺人的,即使缺人,一般也不会用精力体力严重衰退的老同志。
——身体是否允许。女同志50岁或55岁退休时,一般来说身体还行,但不论男女真到了60岁乃至更晚退休,身体机能衰退就比较明显了,这是自然规律。按照咱们内地老年人的平均寿命看,基本上还是经济相对发达、医疗条件相对更好的地区寿命更长一些,从省级行政区看,眼下上海、北京、天津排名前三,其中前两个地方超过80岁,细分的话,老太太比老大爷寿命更长一些,相差约4-5岁,而有些我们觉得生态环境不错的省份,平均寿命勉强70岁,个别地方还低于70岁。因此,对于有些欠发达地区而言,吭哧吭哧到了60岁退休年龄,其实按照平均寿命水平,也就十年或十几年光景就见马克思了,如若身体条件一般,还要继续发挥余热,恐怕是得不偿失了。另外,据说有人做过一个研究,是分析退休年龄与死亡年龄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越晚退休,早挂的可能性越大,当然,这是从总体而言的。
——待遇是否保障。既然是退休了,当然是有养老金的,而且,除非出现重-大-系统-性-危-机,一般是旱涝保收的。各地养老金总水平差距比较悬殊,平均养老金从5000多到2000出头,这是事实。从行业看,差距就更悬殊了,从2万出头到2000不到,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继续发挥余热,获得的收入没有形成相对养老金的倍增,那这个余热就没有多大意义。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不同。如果子女有出息,家底殷实,那就没必要拼了老命去做了;相反,子女如烂-泥,抑或如泥-菩-萨过河,加上家有病人,负担重,老将出马,解燃眉之急也未尝不可。
——是否挡他人路。如前所述,现在各单位有的是人,退休后如果腆着脸继续干,不是颐养天年,可能占据了年轻人觊觎的岗位,进而影响年轻人的成长。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岗位而言,都是可以替代的,把一个貌似一般的人顶上去,也完全可能做得有模有样。假设在到达终点站后继续占着位置,人退岗不让,就可能让年轻人心生怨怼。老了,老了,还让人家记恨,背后说闲话,就没有啥滋味了。
——家人是否支持。家人是否支持,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如果子女工作任务重,上下班路途远,可能就需要接送孙辈上下学;如果父母健在,至少接近或达到耄耋之年了,不管身体状况如何,总得要有人鞍前马后去奔走;如果老伴身体欠佳,恐怕也不能袖手旁观;如果老伴想在腿脚还灵便的时候结伴周游四方,也是情理之中……如此一看,如若继续发挥余热,恐怕也是镜中花、水中月。当然,如果家务事有人打理,平时出游的地方比较多,也不是非得退休后东奔西走,其他的牵绊也不是问题,那在单位再干几年也未尝不可。
——能够适应寂寞。一下子离开工作了几十年的工作情境,由原来的忙忙碌碌一瞬间变成无所事事,许多人不适应,尤其是男同志。一部分老同志说走就走了,可能就与退下来后无所适从,心态失衡、节奏打乱有关。退下来后如果不能从C位移到边上,从主事者变成建议者乃至旁观者,从勇立潮头到做一个闲云野鹤,而是习惯于指手画脚、嘀嘀咕咕,那纯粹是自寻烦恼,久而久之,就郁郁寡欢,负面情绪堆积如山。因此,能够适应“两耳不闻窗外事”,做到“莫管他人瓦上霜”,不在乎人情冷暖,退下来后就融入家庭,或者三五好友打打牌、钓钓鱼,完全可以过一个自己开心,也不让其他人闹心的晚年。如果一下子适应不了,就找一个过渡期,调适调适,或许也是一个选择。
——能否跟上时代。众所周知,现在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了,它的标志就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从目前看,其应用场景已经越来越广了,今后很可能谁也躲避不了。你都到退休的年纪了,是否还有热情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是否还有精力和能力站在时代的潮头?这些也是必须扪心自问的。倘若你一无兴趣,二无热情,三无精力,却还要继续在岗位上混,那不就是抱-残-守-缺吗?不就是浑-浑-噩-噩吗?
——心理能否调节。退休后,就不是编内了,也不属于在职职工。众所周知,咱们很多单位福利是按照编内在职职工发放的,非在职的、试用期的、外包的、劳务派遣的、人事代理的,待遇就打折扣了。和在职职工相比在待遇上可能存在人家有你没有,人家多你少的情况。当人家有这个卡、那个券,你只能分毫不取,你能够心安理得吗?如果你觉得不公平,或者觉得是寄人篱下,那趁早放弃继续发挥余热的想法。其实,这些东西加起来也就一年两三千块钱,计较这个,那也算白活了五六十岁。
——能否做出贡献。就算有单位续聘,人家不是要找一个大-爷供起来,而是希望你能够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在岗位上,只要有安排,只要尽心尽力做,贡献肯定有,只是大小之别。既然人家继续聘用,那必然是期待发挥你的优势和特长,做出一般人难以做出的贡献。能不能做出令自己满意、领导满意和同事认同的贡献,取决于很多方面,包括个人努力、各方配合,还有天时地利。从结果看,努力了不一定取得预期的结果,也是常有的事儿。一旦不能做出与在职职工同等甚至更多的贡献,不能使贡献大于付出,就算领导不说啥,恐怕也没办法继续混下去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