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五分钟读完——国学与传统文化
《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7.28》没有诗意和远方,行一万里也是邮差

《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7.28》没有诗意和远方,行一万里也是邮差

作者: 程冰雪 | 来源:发表于2018-07-29 20:06 被阅读26次
    《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7.28》没有诗意和远方,行一万里也是邮差!

    《论语》7.28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冰雪浅见译文】

    孔子说:“大概有那种自己无知却装作什么都懂的人吧,我可不干这种事。多留心听讲,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其中正向的学习它;多用心观察并且记在心里,这种就是学而知之啊(不是生而知之)”。

    《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7.28》没有诗意和远方,行一万里也是邮差!

    这段话有三层递进关系:

    1.夫子强调述而不作。

    孔子可谓是多闻多识,周游列国而且因为个性温良恭俭让,每去一处,便有当地人请益于他。即使孔子博学多能,但也一直强调自己“述而不作”。因为夫子谦逊低调做人,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更不认为自己已做到仁和圣,论语里反复强调是好学修身、诲人不倦和躬行实践。

    不知而作,跟前面一章里说的“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一样,都是一种假装的态度,是一种自欺和欺世盗名,君子不为。朱子曰:“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更有坚决撇清的李炳南注解说:“不知而妄自创作者,当时盖有其人,孔子决不如此。”

    在任何领域要有所成就,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必不可少,不要自负或陶醉于自己那点小聪明、小才能,天赋异禀之人极少,那些不懂装懂、夸夸其谈者都应该好好体悟一下苏格拉底那句名言:重新认识你自己!

    不过,这个要比较辩证的看待、目前的社会环境还是要边学习孔孟之道边带入时代背景,不断完善心智推出成果转化,不然永远不能复盘进步。

    《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7.28》没有诗意和远方,行一万里也是邮差!

    2.走远方的时候多闻,见多识广自然有正能量的价值判断,学习过更多的精彩案例,历经过繁复跌宕起伏的剧情,看是非对错人情练达就会有一把准尺。最好的释义首推大师钱穆:“古人之嘉言懿行,良法美制,择而从之,谓传述。见指近,当身所见,是非善恶,默识在心,备参究。”

      良师诤友有在身边的朋友们就要多听,就近取譬、躬行仁义。联系“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就会有行动的规则和标准。“见贤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些都是孔子要弟子们多问多识的学习方法论。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师无常师,人人皆镜,端正态度,广开见闻。择善而从,默识记之,从知识演化为能力、从原理内化为修养。

    这也是夫子强调的日日精进修持的功课。

    《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7.28》没有诗意和远方,行一万里也是邮差!

    3.孔子在《季氏》篇中说过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这里的“知之次也”正是“学而知之者,次也”的意思。孔子很谦逊说他自己是学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的人,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和圣人。那既然大家智商都差不多,那就勤勉敬业、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继续学习吧。

    程子教人学习孔孟之道,搞通文本的方法是“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这个学习方法虽钝和慢了一些,但对夯实基础我觉得还蛮有用的。所以“知而次”的人不妨试试。

    《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7.28》没有诗意和远方,行一万里也是邮差!

    【参考文献】附录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无穿凿也。言时人盖有不知理道,穿凿妄作篇籍者,我即无此事也。人若多闻,择善而从之;多见,择善而志之,能如此者,比天生知之可以为次也。言此者,所以戒人不为穿凿。

    《论语正义》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夫子自居学知,故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是次于生知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自叙求知之功以示人也。夫生知安行如孔子,而谦冲自勉如此,则知闻见、择识乃求知之法,而讲学穷理之功,诚不可或废也。

    蔡节曰:夫子犹不以生知自居。多闻而能择,多见而能识,自处于知之次而已,此盖圣人之谦辞也。

    张栻曰:又言知之次者,使学者有所持循,由其序而至焉。多闻择其善而从,多见而识其善,此虽未及乎知之至,然知之次也。择焉识焉而不已,则其知将日新矣。

    陈祥道曰:君子之于学也,远则闻而知之,近则见而知之。多闻患于不能择,能择则知所从;多见患于不能识,能识则知所辨。此特知之而已。“吾道一以贯之”,则知之上也。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则知之次者,学者之事也。曾子子贡皆闻一贯于孔子,曾子能唯而不能辨,子贡知听而不知问,则知之上者,圣人之事也。

    蕅益大师曰:知便不作,作便不知。

    《焦氏笔乘》曰:《淮南子》曰:“精神已越于外而事复返之,是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也。蔽其元光而求知于耳目,是释其昭昭而道其冥冥也。”噫!世之言学而不蹈此者几希。(内求,而不要外求)

    《四书反身录》曰:多闻善言,多见善行,藉闻见以为知,亦可以助我之鉴衡,而动作不至于妄。然去真知则有间矣,故曰“知之次也”。知闻见择识为知之次,则知真知矣。真知非从外来,人所自具,感而遂通,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心思言动,莫非天则,未尝自私用智,虽作非作,夫所谓真知非他,即吾心一念灵明是也。天之所以与之,与之以此也。知此则知真知,真则动不妄,即妄亦易觉。所贵乎知者,在知其不善之动而已,此作圣之真脉也。

    刘宗周曰:不知而作,冥行也。孔门重躬行而先致知者,知到然后行也。阳明子言良知,而曰行到然后知。见知行合一之学。

    钱穆曰:孔子以师道自居,则决非仅属多闻多见之知可知。本章上半节,乃孔子之自述。下半节,则指示学者以从之入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经注我 之我注论语7.28》没有诗意和远方,行一万里也是邮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xst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