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非常注重仁,他提倡的是仁教,做人的话要做仁者。
勇者不畏,智者不惑,仁者不惧。
仁者爱人。
最近我在采访导师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导师,她真的就会把自己比喻成一个母亲,像母亲爱他她的孩子一样,去爱她的学员,去陪伴她的学员成长,去花时间支持她的学员。
这是我第2次听到一个导师或者一个领导者这样说,我们要去爱我们的同事,爱我们的下属。
这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个很新奇的体验,因为即使在家庭里面,我们也是很少说爱的。
但是最近我越来越发现,其实不管是父母教儿女还是老师教学生,一会是老板叫员工领导教下属,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为人父母之后,你想要孩子成为一个符合社会一定标准的人。有一定的行为规范。
那么要怎么做呢?我们中国人已经总结了,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
所以像杨绛先生会说,其实父母也没有怎么教他们很多的大道理,他只是在看父亲做事的时候耳濡目染,于是就长成了这样子。
这就是像司马迁在评价李广的时候所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因为李广将军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他为将廉洁,爱兵如子,而且能身先士卒。这就使得他所带领的士兵们能够随时准备誓死拼杀效忠。
我采访的这位老师还告诉我一句话叫做:不要去教,去影响。
不要去教,意思也很清楚,就是不要用言语的方式去教,甚至也不是示范。
而是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去影响。
二者的区别何在呢?当你想要去教的时候,其实你会有一个很高的期待。你一直会想要看到下属,儿女,学生员工的改变。这样的期待其实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个心态。
如果如果对方一直不改变你可能会引发抱怨的情绪,唉,这个人怎么这么笨,怎么教都教不会的?!
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心态,你只是做好自己所谓的——正人先正己。
正人先正己,也就是以身作则的另外一种表达。
我们通过个人的言行和魅力来影响和感召他人,而不仅仅是发号施令,试图通过强制的推动来去让别人按照我们的意愿来行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也就说明,但我们具备一个真正的影响力的时候,其实我们什么都不说,身边的人因为受到影响,也会自觉的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去改善他们的行动和观念。
但是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很好的影响力,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那么即使地位高贵如皇帝也无能为力。
唐明皇李隆基逃到马嵬坡时,军队就不肯往前走了。这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他贪图安乐,不理朝政,奢侈浪费。正因为其身不正,所以虽令不从。
那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有没有影响力呢?是否做到了其身正呢?
除了自己来判断自己有没有做出表率之外。
你可以看看身边的下属和同僚,是否在你没有号召的情况下,就自觉的在做事情,而且这个事情,就是你很欣赏和期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