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大公司更擅长创新,还是小公司更擅长创新呢?
先说我的答案,我认为大公司更擅长。
当然,相信会有很多人质疑。
小公司的组织结构更灵活,想到一个创意,可以马上去做。并且不会有僵化的思路,更容易产生创意。
这些确实存在。
但是要回答谁更擅长创新,那么就要有衡量指标。
1.
创新能力有哪些衡量指标?
不如我们一起看下,发布创新公司排行榜的那些人,他们是如何评判的。
很多机构都在做榜单,比如快公司、路透、福布斯、波士顿、麻省理工……中国也有,《第一财经日报》就曾发布过“CBN技术创新100”榜单。
他们是如何挑选出最有创新力的公司呢?
我们以快公司(FAST COMPANY)为例。
因为在我找到的资料中,快公司的评判标准是比较详细的,而且他们也考虑到了小公司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将公司资产作为主要的指标。(福布斯的创新排行榜就是以资产来分析的)
先介绍下快公司。
它是美国三大商业媒体之一,也是唯一全力关注创新、创意和创造的媒体。
自2008年以来,每年推出一份“全球最佳创新公司50”榜单(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50,简称MIC50,或Fast50),这份榜单在全球都蛮有影响力的。
为了更贴近国情,我引用的是快公司《2017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的评选标准,如下:
■ 评选的三大角度:
差异度:创新的变化剧烈程度。
启示度:对他人创新思维的激活能力。
重要度:创新所要解决的问题重要程度。
■评选的四项尺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3704338/fd734dfea9e8693b.png)
■评选的十个维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3704338/e86f888ca8db22df.png)
以上就是快公司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选指标。
不细看也没关系,反正我也没打算详细分析,看他们的结果就行了。
中国的这份榜单还没出来,全球的榜单倒是有的——《2017全球最佳创新公司50》。
![](https://img.haomeiwen.com/i3704338/50df3e33623df5ec.jpg)
排名第一的稍微有些意外,是亚马逊,而大名鼎鼎的谷歌屈居亚军。
第三名也令人略感惊讶,居然不是苹果,而是其商业模式在世界各地仍然备受争议的Uber,苹果只好屈居第四。
![](https://img.haomeiwen.com/i3704338/5ba602870e531d0b.jpg)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公司恰好包揽了第11-16名,依次是:
阿里巴巴(11)、腾讯(12)、小米(13)、步步高(14)、华为(15)、大连万达(16)。
其中,步步高的上榜理由是:深耕智能手机新市场。这要得益于Oppo和Vivo的畅销。
万达的上榜理由则是:打造中国梦工厂。大胆收购了传奇娱乐,并耗资80亿美元建立电影制作基地,为自己的电影院和主题公园积累内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3704338/e4ae493dcd2d80b0.jpg)
从这份榜单来看,这些极具创新力的企业,
几乎都是在世界范围内鼎鼎大名的公司。
而且,其他机构的创新榜单也是类似,基本与小公司无缘。
这就是为何,我的答案是大公司的创新能力更强,因为从“指标”上来讲,大公司创新成绩远高于小公司。
2.
但是,“小公司创新力更强”的这个认知就真的没有道理吗?
是有道理的。
凡是能够获得快速成长的小公司,都必然存在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销创新,或者是市场创新。
因此,能被我们大众所熟知的小公司,都是创新的典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小公司的创新能力很强。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有很多新技术,我们以为是小公司的创新成果,但其实是大公司的。
新产品被发明出来后,大公司没看得上,却被别人捡漏了,发扬光大之后甚至颠覆掉了大公司。
比如柯达。
我们都知道,柯达是死于数码相机的潮流。
却很多人不知道,数码相机就是柯达公司发明的。
1975年,柯达工程师史蒂文·萨森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
随后,他也因此获得了美国技术与进步国家奖。
![](https://img.haomeiwen.com/i3704338/a32481c382cf5917.jpg)
当萨森兴奋地抱着这台长得像烤箱、有着一万像素的机器找到柯达高层时,柯达的高层人士小声给了他一个建议:
“是个有趣的发明,但还是把它藏起来,别告诉其他人。”
后来,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萨森表示:
“柯达管理层不喜欢这款产品,因为它用不到胶卷了。”
很显然,柯达公司将这一伟大雪藏了,就为了防止其对胶片相机的冲击。
如果从财务角度来讲,我们也能理解柯达的想法:
投入1美元在胶卷上,能够获得70美分的利润;而投入到数码相机上,最多只能产生50美分的利润。
并且几十年来,胶卷都是柯达的主营产品,靠这项业务获取了大量利润。
可惜,柯达错估了未来趋势。
随着数码相机的爆炸式发展,柯达的胶卷红利最终吃完了。
2012年,柯达破产。
![](https://img.haomeiwen.com/i3704338/c99bd9579e54e686.jpg)
类似于柯达公司的这种悲剧案例还有非常多。
甚至可以说,这种悲剧称得上是大公司创新的一个魔咒了:
自己的创新成果被别人发扬光大,然后拿来打败了自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呢?
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
新技术有缺陷、利润小、市场小、看不上、与现有模式相悖、内部阻碍大、官僚主义等等。
一般来说,都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最终造成了新技术的夭折。
但并不是没有破解之法。
也有不少新发明,在阻碍重重的情况下,最终还是成功面世了。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给你介绍一个新套路:成立“臭鼬工厂”。
3.
什么是“臭鼬工厂”?
最初,这是一家军工企业的外号,叫洛克希德公司。
1943年,他们接到了美国国防部的电话,要求设计出能与德国抗衡的喷气式战斗机,并且时间非常紧迫。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任务,他们召集了一群非常杰出的工程师和机械师,让他们完全自由自在地设计,无论什么想法都不会被认为是奇怪的或疯狂的。
同时,这些员工都被安置在一个租来的马戏团帐篷里。并且故意让这个马戏团帐篷紧挨着一座发出浓烈恶臭气味的塑料厂,以防止一些好管闲事的人接近。因此,员工不得不带着防毒面具来上班。
于是,这里就被叫做了“臭鼬工厂”。
不过,讲大公司创新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呢?
因为这家“臭鼬工厂”的创新力非常惊人。
在短短143天后,他们就把美国首架军用喷气式飞机交付给五角大楼。
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臭鼬工厂”继续以同样的方式生产出一系列世界上最著名的飞机——U-2侦察机、SR-71型战略侦察机、夜鹰战斗机、猛禽战斗机……
这些飞机帮助美国赢得了战争。
4.
这种不可思议的创新成绩,让很多公司都想效仿,特别是想要大胆创新的时候。
因此很多知名公司都有了“臭鼬工厂”。
雷神、杜邦、沃尔玛、诺德斯特龙、苹果的Macintosh电脑项目、施乐的Polo Alto实验室、美国AT&T的贝尔实验室,曼哈顿计划、IBM的国际象棋项目、BMW的i项目等,都是“臭鼬工厂”的典型代表。
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是在“臭鼬工厂”里诞生的。
1983年,日本东芝的工程师沟口哲也提出一个创意设想:
是否可以设计出便携式个人电脑?
他断言,一旦研发成功,必将击败当时的行业巨头IBM的台式机。
但是,要说服东芝的领导层接受这个想法,异常困难。
因为当时东芝在个人电脑市场上遭受重创,已经准备放弃个人电脑业务。
他们拒绝资助沟口哲也,也不愿意派遣任何有经验的工程师支持笔记本电脑的开发。
沟口哲也只好将笔记本电脑项目转移到了“臭鼬工厂”——距离公司总部25英里外的OME工厂。他从一个军事项目里挪用了研究经费,并抽调了10名工程师。
24个月后,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诞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3704338/8069a3b8396593ca.jpg)
5.
天赋是少数人的,但套路是所有人的。——康熙师爷
今天讲的是大公司创新的一个套路,总结下:
你认为大公司更擅长创新,还是小公司更擅长创新呢?
从衡量指标上来看,大公司更擅长创新。
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小公司的创新能力很强呢?
有两个主要原因:
■能被我们熟知的小公司,都是创新的成功案例。
■有很多新技术被小公司发扬光大了,却不知发明者其实是大公司。
大公司如何避开这种创新魔咒呢?
可以考虑“臭鼬工厂”这个方法,能避免组织内部的创意被限制。
交流切磋
你的公司有没有“臭鼬工厂”?
你见过哪些被公司内部“扼杀”的好创意呢?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案例,与康熙师爷交流切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