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页——766页
第七章《应用》第10小节“效率”
如果不是今天上午刚好读到了《奇特的一生》中“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这一小节,并提前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恐怕我会再次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能够理解李笑来为何要在这里谈“效率”。李笑来是柳比歇夫的粉丝,他的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是《奇特的一生》的一种个人解读,这点毋庸置疑。恰巧我在同时阅读这两本书,频频出现的巧合给了我很多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机会。比如眼下这个命题——“如何理解效率?”
“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100%地有效率”。这是李笑来的观点,看起来是一句废话。但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是一句需要牢牢记在心里的一句话。这样做不是为了给自己偷懒找借口。反而是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状态,关注自己当下真正的效率。因为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像一个机器一样永远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运作状态。持续、主动地了解自己的状态,为重要的事情提供更为充沛的精力支持,才是有效率的做法。我所从事的是非机械化重复的创造性工作,这个特性决定了我必须这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人。
而之前很久一段时间,我在忽视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做了太多看似忙碌,其实十分低效的事情。比如每天一早都要看到满满的日程清单才能放心地去开展工作。现在想想真是可怕,因为这种满当当的安排给了我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甚至由此产生一种依赖,只是找事做,而没有给真正重要的事情留下充分的思考与执行的时间。一整天、一个星期、一个月......总结出来都是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但真正让自己满意的效果却寥寥无几,还弄得一身疲惫。
我现在这里写下的,希望再次提醒自己的是,任何神奇的方法都解决不了我之前的这些问题,因为我的出发点错了——我把自己变成了达到目标的工具,而忘记了一个越来越好的自己才是我所向往的目标。出发点错了,走得越快离真正的目标就会越远。其实衡量真实目标的工具就是时间。时间是一把足够客观、无情的尺子与镜子,能把真正的自己到底几斤几两量得清清楚楚,自己的优点、缺点照得清清楚楚。
这里引用《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一段话——“他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个方面,自己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
身边的朋友知道,我现在正在使用timetrack记录时间。我手中不断成长的“时间账本”会逐渐把一个更真实、客观的自己呈现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