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筒子响起来了!

作者: sxcwj | 来源:发表于2018-03-09 09:41 被阅读0次

        正月快过完的时候,村里来了不速之客!

          一位穿着众多补丁衣服的老者出现在村里,颈项上用红布绳拴着一竹筒,右肩上搭着前后两个布袋。他枯瘦的左手拿着几块竹板串成的东西,右手则紧抓住肩上的布袋,防止会落下来。

            老人进村后,身后已经跟随者一批孩子看热闹。老人走近一户人家门前,侧立于大门边,略微瞧瞧主家光景,便开口唱了起来,语调抑扬顿挫,还不时用右手中间三指在竹筒蒙上的鼓膜上敲击、摩挲,竹筒发出的时而响亮、时而低沉厚重的声音伴随着老者的单口唱腔,左手还不时敲击竹板发出清脆的响声,虽听不懂其用的何种方言,但是大意还是能估摸出的,也就是恭喜主人家的话罢了。八十年代初的农村百姓都很淳朴,对外来卖艺及讨饭的都很富有同情心,主家往往从有限的存米里舀上一小缸子米,静静等待老者唱毕,便倒进老者的布袋,出于留住财气的习俗,往往在缸子里留下一小撮米。老者不以为怪,微微颔首便走向下一家。

          老者在族中五伯门口停留下来的时候,感受到了五伯的热情。五伯邀请老者坐下来歇息,并送上两块当时家家都很珍贵的糍粑。老者在喝了五伯的一碗茶后很快打开了话匣子。从他那极重的方言口音中,我们了解到他是沔阳人,手中的竹板为简板,颈上挂着的为渔鼓筒子,唱的是单口道情。只因家乡水灾,村人多外出逃荒,以唱单口道情谋生。好奇的我当时仔细观察了老者颈上的渔鼓筒子,渔鼓筒子由两节碗口粗的竹节做成,中间打通磨光,在一侧用不知名动物皮蒙上,再用粗布扭成的绳缠绕固定。为了便于使用,在渔鼓上用红布条缠系好,可以挂在颈上。简板则是由大中小三块竹板组成,左手握住最大的竹板,拇指介于大中竹板间,只要掌握好力度,三块竹板间敲击便能发出不能音质的响声。老者站立时,渔鼓斜挂身体左边,鼓膜正对右手,左手肘部压住渔鼓开口侧,便于右手三指敲击。可能是使用年数较长,渔鼓筒子上油光光,缠住动物鼓膜的布绳已经看不出本色了。当问及为何用红布条缠系渔鼓筒子时候,老人也不知其所以然。

          在五伯的要求下,老者答应唱一首道情。老者将布袋放在地上,把渔鼓筒子放在左腿上,左手敲了下简板,右手三指便在渔鼓上弹了起来,说是弹,其实是摩挲,但是发出的声响却是浑厚空越,感觉如战鼓初擂,慢而有节奏;约莫过了一分钟左右,老者的手敲击渔鼓的频率加快,鼓声也越来越激烈,犹如万马奔腾、冲锋陷阵,老者突然开腔,嘶哑而铿锵,激烈而高昂,“.........骑白马,着金甲........战长江.....",老者的唱腔与刚才门前乞讨所唱的风格迥异,感觉完全是两个人,从其唱词里约莫听出其所唱道情应该和战争有关。老者唱得非常投入,眼睛时而紧闭,时而怒睁,忽如怡然,忽如悲愤,不少村民闻声而来,虽不明所以,但是都很有兴趣地听老者唱单口道情。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年老者唱腔犹如耳旁。老者所唱关于战争道情的历史背景如何?忽一日读史到沔阳陈友谅参加白莲教(似佛似道,摩尼教在中国本土化后的分支,俗称明教)后组织红巾军抗元、最后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在鄱阳湖大战失败的时候,心有所动,莫非沔阳老者所唱的就是沔阳人的英雄陈友谅?莫非当年白莲传教便以红布系渔鼓唱道情为联络方式?然这一切都是猜测,当日老者想必已经作古,具体真相也无从求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渔鼓筒子响起来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qp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