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她第一次去离家那么远的地方,原因她自己也没想明白。那大概就是她第一次感到对命运的埋怨。
那是一个安静的,闲适的小城。在早晨的快餐店、在午后的蛋糕房、在夜晚霓虹灯下的公园,她一一的看过。小城在每天的蝉鸣声中喧闹,在机械声中步入沉睡。说不上无趣,却也漫长的一天。就这样她抱着一本书,闯进了小城的生活,一个不属于她的小城。她本就没对小城抱有多大的渴望与幻想,小城也没有带给她意料之外的惊喜。谈不上失望,却有着说不出的落寞。
十六岁这年她想的尽是逃离。
她喜欢一个野生作家,不!是喜欢他的文章,字里行间的淡然与潇洒是她对未来的渴望。于是她拿着那本书依然决然的踏上未知的路途,也不觉害怕。傻的狂妄!
那天早上阳光透过玻璃洒进她的脸上,伸手去挡,透过指缝看到的是对未来的未知。愣坐着,花去一个早晨的阳光,也想不透自己所求为何物。呵!生活果真荒谬。
恍恍惚惚的一段旅行,她不停的想,不停的回忆,害怕错失掉一丁点的片段。她不明白心心念念的古城为何变成了这座小城。在她从车上下来,脚踏上小城地上的那一刻,她就明白她所失去的所辜负的是怎样的一段时光,藏在时光里的那个人,无形间也远了。
当这些都过去,她想着假如从新来过,从新选择。假如她去的从来不是什么小城,是她花费时光筹划的古城,所有的所有,会不会都变好起来。
会变好!她会改变现在的方式去对待如今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好的坏的。这一点谁都不能否定。
生活没得选,从头到尾,看似可以自由选择的道路,从最开始便没得选,理智就是狗屁。承不承认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结果,承认便是往前走,否认便是停在原地自伤。
十六岁,这个世界开始向她展示这个世界的阴暗。当她开始去想“寒门难出贵子”的问题;当她真正开始理解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当她深陷当代教育制度的弊端,无能为力。。。
正如白岩松所说:“中国整个社会是焦虑的,所有人都焦虑”。
当深阅读被快餐式阅读取代;当潜心欣赏一首诗的时间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短句所吸引;当越来越多的人谈及大责任,却理所应当的忽视马路上的小善与小恶;当互联网普及人们生活,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刷新人们的道德认知;当各式各样的社交软件争喧夺目;当工匠精神需要被刻意宣扬才被人们认知。。。这是一代人的忧虑。
十六岁,十六岁,这是她的十六岁。
十六岁可否来日方长。西安和少年来日方长来日方长,好不好?
好吗?好的
十六岁那年的落寞逃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