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建筑档案
梁井宇的乡建之见:走进茅贡粮库艺术中心

梁井宇的乡建之见:走进茅贡粮库艺术中心

作者: 建筑档案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5:41 被阅读0次

梁井宇与左靖在碧山

在漫长的岁月里,贵州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茅贡乡一直不太引人注目。我们习惯把目光放在高能量的城市和富裕农村里,茅贡以及它包含的村庄,不过是山水画中的阴影部分。场域建筑完成了当地的粮库改造设计,与策展人左靖、地扪生态博物馆任和昕馆长一道,将废旧闲置的粮仓改造成文化艺术中心,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意小镇,重新唤起乡民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

"进入乡村需要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态度。"

看到一些乡建项目,大多还是采用城市里的建造技术和思路,比如采用集成材加预制钢构件的房屋,一方面造价昂贵,另一方面还要机械设备,而不能靠纯人力及小型工具方法来建造。依赖城市的资金、知识、工具、技术,甚至外来的技术工人,带给当地农村的仅仅只是建筑本身,很少和当地农民、当地资源发生更深刻的互动。与此相对比的另一种方式是,假设我们可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并采用当地人熟悉和容易获取的方式进行乡建,赋予当地人更多机会。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农产品展示区改造前后对比

这是两种不同的切入点,但第一种常见的方法显然有些问题需要思考:

第一,带着城市的一套方式建设农村,农村环境可能适应不了这些强加进来的东西;第二,解决不了农村人盖房的窘境,农民盖不起城里的房子,也雇不起专业的工人,更请不起建筑师和工程师;第三,我们在农村做乡建的时候,其实是要最大可能地和当地发生更多的经济交换。采购当地的木材,当地的林业农民就有可能获得更多收入;用当地人都会的建造手艺,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就可以相互帮助建房,可能因此也不需外出务工,家里的孩子也可能避免成为留守儿童。这时候的乡村才被真正的建设,而不是说一个建筑师在村里盖栋房子就算乡建。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草图

乡建是要把农村的生态带动起来的,如果去大城市、甚至到海外请来建筑师、工程师,买来材料,这些花出去的钱又很快回流到城市里设计单位的设计费、建材厂商对利润等等,对当地的经济循环几乎不起作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单从两种乡建方法的不同是不足以判断对错的。乡建是否有好的成效,应当不仅看建设空间的好坏,还要看它是否带动起农村一连串的生产链或者生态链的共同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前者也可能是一种好的办法,比如它吸引了适度(而不是过量的)外来游客,增加了当地的收入。

"就像白开水,追求日常平淡的味道。虽然不诱人,但也不会让人腻,冷暖自知。这大概也是我对建筑和环境的态度吧。"

现在的乡建活动,主要还集中在对建筑本体的追求和探索,如果乡村邻里之间,一户人家改造过后,其它人看完会说“我家也能造一个”,这是很有意义的,就是对村民的启发和示范作用。比如说木作的方式,其他人看过也可以做出来,那么这种技术就通过盖一栋房子传播出去了。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建造工地

假设这种技术比当地的更好、更省钱、更方便建造,农民自己就会在农闲的时候主动地去学习和运用。而如果这些技术又能够解决农村原有的建筑痛点,例如抗震问题、保温问题、材料耐久性问题等等,那就更好。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当地的条件带动建造农民房的生态链,再把各种技术传递到那里,那农村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就能够慢慢地自我循环起来。这是我从事乡村建设项目的基本出发点,而不是对建筑自身意义的探讨。就让建筑本身像白开水一样,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可能更适合普遍性地模仿与再造。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

一个项目影响的不仅仅只是一块物理的地方和使用他的少数人群。农村盖房子的时候大都会去周边几个村看,说谁家盖的比较好就用他家的方法。一户人家房子做的不错,其他人和包工头一打听就知道是怎么弄的,然后去人家看这个屋檐做的不错,又敞亮又实用又简单,他们不会说请一个建筑师来给我设计一下,但是他们会模仿。木结构的运用、其中的木板、铺地的方式、铺装方式等等,这些都很简单,农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生活中的东西,而且有当地的工人和材料造价成本也不会高。所以谈茅贡镇这个项目,在这个出发点之上算是一种普及。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

"项目投入的资金就像身体里的血液,它能够像深入毛细血管一样抵达乡村各个角落。最坏的结果就是不经过充分的循环,来自城市的资金很快又回到城市,变成空转。"

假如项目一共就200万的投入,这个投入首先要尽可能放大,被多次利用,用到极限。怎么样用到极限?第一是要把房子盖起来。第二,盖这个房子的直接投资是不是对当地的经济有一连串地滚动效应。比方说当地政府好不容易筹集了200万,我们希望这200万能够一点一点的再回到当地的经济循环中去,如果采购当地的建材,农民拿到钱会去种更多的林木,或者是花在孩子的教育身上,或者购买更多的农具,这些钱就会在当地继续循环下去,总体来讲是对一个当地经济的支持。如果这些钱根本没在当地过一遍,没进过当地的餐馆,没进过学校,没在当地帮助孩子,它很快就会回到城市的当中。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

我们做农村项目,位于宏观经济的末端,其实是最缺乏资金的地方。这些钱如果不能在农村发挥最大作用,那乡建几乎是徒劳无功的。

就是因为有一群对于乡村建设有同样认识的人才决定一起做了茅贡镇粮库艺术中心,比如地扪生态博物馆的任馆长在黔东南这个地方深耕了十年以上。有了这些人对当地人才、资源的熟悉了解,我们才可以相对比较不依赖城市里熟悉的资源和做法,而改为完全依赖当地的农民、当地的建造工艺和材料。按这种方法使用的直接资金虽然只有200万,在村民中交易一次计算一次的话,这些钱已经放大到500万,甚至1000万了。最初的投入就像一颗石头投进湖面,产生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忽略了这种建设投资对当地的经济作用,乡建是不够深入和扎实的。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

"我们不必直接开淘宝店去帮农民们卖东西,但我们应该努力运用文化对乡村进行反哺。"

这个艺术中心是一开始就想做的,就是把原本闲置的一个粮库厂房改造。因为现在不是计划经济,粮库也就不需要了,国有资产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可以把它利用起来。乡建除了经济上的促进作用,还在于文化建设。相比经济水平的差异,文化上的城乡差别更大。一想到美术馆、博物馆好像都在城市里,而且往往被捧为城市里的明珠。一个农村奢望这样的场所似乎是天方夜谭,甚至是给人不切实际的感觉。但我们认为,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

不分贫穷还是富有,人都有文化的需求,只不过存在些文化差别。这是我们需要有警惕的地方,不能说农民的孩子或者农民就只适合低俗文化,就算有这种现象,也恰恰是因为我们之前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不重视才造成的,这是相比物理环境而言更不容易被看到的缺失。所以这个文化艺术中心,不是给城里人做的,而是以城市的标准给当地村民们做的。也可以说至少这是我们的目标。

有人可能会疑问,农民能不能看懂?对抽象艺术农民会不会感兴趣?这就涉及到了艺术的表达方式,我们会在项目的表达形式上更贴近农民的生活。比如说侗族有侗族大歌,当地妇女还曾经应邀在白宫表演过,这种本土文化是有价值的、源远流长的,完全可以以非常高的标准呈现出来,而且是他们自己的文化,可以很好地与当地观众沟通。他们的建筑形态也很有特色,木构建造方式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我们做过关于禾仓的一个调研,就是一个很小的储存粮食的木结构,对木结构进行拆解,重新组装,并将匠人、构件、工具及建造过程的录像编辑整理后做成展览,按照现代的专业对建筑解剖的方式,把这个展览在当地呈现。

我们的老搭档,左靖老师特别策划了一个有关稻米的展览,把当地种水稻的整个生长过程、周围的生态环境等等用艺术的方法呈现出来。附近学校的中小学生特别开心,经常来艺术中心玩儿。这个空间不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空间的公共属性也增强了。平时开馆的时候常有农民来聊天,或者就把这里当他们的家一样,接待其他人。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展厅(开幕展览期间)

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空间,为他们制造了有趣的话题。其实农民天生和城里人一样,他们也是有社交需求的,这种社交需求虽然会发生在各种各样的地方,但在文化中心会有更多的机会或者更集中的呈现。这里甚至会调动起他们对这个空间的利用,比如唱歌跳舞之类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创造性的使用。

茅贡粮库艺术中心展厅(开幕展览期间)

这些都是特意也是特别为当地所做的项目。目的是让农民自己有一个更有趣或者更全面的角度,重新观察他们自己:他们自己的文化是多么的精彩,多么值得被别人羡慕。他们可以重新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城市和他们自己的乡村,这就是一种城乡在文化层面上的循环和反哺,农村用自身的元素哺育新的文化,再用当代的方式呈现给更广泛的人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梁井宇的乡建之见:走进茅贡粮库艺术中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sj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