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妈妈”

作者: 素心阿Q | 来源:发表于2019-05-07 16:18 被阅读0次
    “换妈妈”

    儿子昨晚在姥姥走后大哭,说想要“换个妈妈”。哭得皱巴巴的小脸蛋上大颗滚下眼泪,委屈得不能自已。

    因为他吃晚饭时又磨磨蹭蹭,像往常很多次那样,用小手摸摸这儿动动那儿,小椅子和小身子都搞得歪歪扭扭,最最关键是总感觉吃不了几口。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小家伙总是显得没什么兴趣。所以我也像往常很多次那样,又因为他吃饭时“表现不好”而板起面孔数落了他。

    还有饭后做数学思维作业,做到后面明显有点不够认真和用心,感觉那小心思已经飞到了允诺给他看的动画片上。因为和他说好了做完作业才能看,当妈的就认为可能这小家伙做作业做得有点“走题”了,也严厉地批评了他。

    终于打开电视了,不是我选中的他不想看,就是他选中的我嫌时间太长,中途还遇上了网络升级,前后又耽误十多分钟。我焦躁地下命令,“看完动画片以后就直接睡觉了,不能再讲(睡前)故事了”!小家伙当时没说什么,只顾全神贯注地欣赏着他的电视节目。

    电视演完,小手又来摸昨晚临睡前没讲完的那本书,同时用期待的小眼神眼巴巴看着我,很明显又是不甘心直接睡觉的节奏。心软的娘亲就告诉他可以把昨天讲剩的两个小故事讲了之后赶紧睡觉。小男孩这时说了句,妈妈我喜欢这两个没讲的故事中的一个,还有昨天讲过的石头的故事。

    我没多理他,直接按“计划”讲完我安排的故事,准备打发小东西睡觉。没想到小家伙就急了,一下子委屈得哭出来,说就是喜欢昨天讲过的那个石头的故事,要再讲一遍,妈妈老是听不见他说的话,要“换个妈妈”。紧接着开始大声啜泣,哭成了泪人。

    “换妈妈”

    其实我也正因为当晚对他态度不好而心虚着,人家这一闹出来,我赶紧问他是觉得妈妈哪里不好,这一问小东西哭得更凶但一下子又回答不出来。我只好自己主动“检讨”问题,挨个向人家确认。母子俩这才双双稍安。

    除了说要“换妈妈”,我挨个问了一圈后,他还说要“换爸爸”“换姥爷”“换奶奶”,就是不换姥姥和爷爷。而姥姥和爷爷应该是孩子印象中没怎么责骂过他的人,也是比较会顺着这孩子性子的人。其它“同志”,包括我自己,或多或少都让孩子有过强迫他的感觉。

    今上午读到一篇讲英国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文章,说的是老师们对孩子们日复一日的尊重与理解,让所有孩子都能快乐自信地成长为自己应有的样子。在这里,孩子动作慢是正常的,孩子挑食也是正常的,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的过程是以温柔的方式提醒或帮助,而不是简单地命令与执行。

    反观自己作为母亲,仅从最简单的,儿子吃饭这件事上来说,就经历了无数纠结和愤怒、疲惫又无奈的时刻。多少次为了让他吃下“营养均衡”又“足量”的食物直接动手“投喂”,为了他吃饭时老想动手摸这摸那注意力不集中而大发脾气。在自己和老人心里,感觉儿子吃饭不够香、自己吃饭不够多都曾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而在英国幼儿园这里,全部都是顺其自然。除了成人自己多用心思、多准备餐食、多变换花样吸引孩子们来多吃一点,没有给孩子任何的强迫和压力。

    “大家全是自己选择吃多少,没有老师会逼着孩子必须吃完,这里的老师们认为强迫孩子吃饭是及其残酷的一件事情”

    “而且,无论大小孩,没有人认为孩子吃饭挑食是不正常的,老师会多准备几种,然后各取所需,喜欢吃什么就多吃,不喜欢就少吃。”

    “换妈妈”

    “老师们认为,'慢'就是孩子学习的最基本特点,所以孩子在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时,老师从来没有说过一句:'你怎么那么慢?'而是留出了充足的时间让孩子来'慢',均以微笑和耐心的等待来面对孩子们的'慢'”。

    “快乐就是他们的生活底色,满满地铺在他们的整个身心中。他成长为他自己该有的样子,他的心理界限就是他的年龄段的自然体现。他不用充满胆怯与谨慎地去思考他无法理解的、来自于大人世界的要求;不用生硬委屈地去做那些他们不明缘由的事情……因为在这个充满童稚的小小世界里,有人懂得他:他是个小孩”。

    “我们常常觉得,欧美发达国家的小孩都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对世界充满自信。而我们的小孩总是显得小心翼翼,什么事情都要不惜一切代价做到最好,以得到别人的肯定”。

    “经过半年多来的观察,我发觉这种不同,跟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是否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如今在中国也非常盛行,但尊重到底是什么?我想说,真正的尊重,一定会让孩子内心感觉良好。那么,我们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否让孩子们由衷地从内心发出喜悦、脸上绽出坦荡的笑容呢?”

    “换妈妈”

    看完文章,心里感觉五味杂陈。孩子都要五岁了,五年来,自己真的不够尊重和理解这个孩子,在有些重要方面(比如吃饭),没有尽己所能给他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自由的环境,反而共同参与了给他压力或者破坏他自主能力的过程。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忘了在哪里看到的“有的人一生都受到童年的滋养,有的人一生都在弥补童年时期的亏欠”。

    希望自己带给宝贝的,是能够滋养他一生的童年。

    “换妈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换妈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ee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