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我发展心理学(31-33小节)
作者: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
日期:2020.7.26
方式:看&听31-33小节的文字
31-33小节的内容在讲"如何摆脱人际关系的烦恼",看标题我就又感觉开心了,真的是阿德勒无处不在、NVC处处可寻。
31. 课题分离: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32. 非暴力沟通:怎样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33. 通向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31. 课题分离,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一、我们为什么会有人际关系的烦恼?主要根源在于——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
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自己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自己的情感。自我的边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这就是课题分离。
二、如何区分评价这是谁的事?
Alfred Adler, 奥地利心理学家提出"课题分离"的理论,并且给出一个区分的简单准则—— 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就是谁的事。
(随想: 昨天我也在反思自己跟同事相处跟孩子爸相处时没有用NVC, 这些都是属于"人际关系"的烦恼,这个不知道如何具体利用"课题分离"来帮助自己。后面都随时再想想。)
三、 课题分离的作用:
1. 作用一:解决人际难题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室友太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朋友借钱不还该不该索要?同事抢了自己的功劳该怎么表达不满。)
表达需要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总是依据想象中别人的回应和看法来决定我们应不应该表达,而不是根据我们自己真实的需要。
课题分离的建议—— 表达我们的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别人会接受还是会拒绝,那是他们的课题。
思考: 这个跟"体谅别人"是否冲突?跟"成长的标志是做事越来越周全,越来越细致”相左?
答案: 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达,而看不到自己的需要。
需要的正当性,不是通过想象别人的反应来确认的,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表达来确认的。
再思考: "做自己"这三个字可能都很熟悉,但如何"做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表达我们的需要"应该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2. 作用二: 如何拒绝别人。
老好人时常可见,其内心的因为做"老好人"而带来的困苦也都明白。
课题分离作用:(1) 别人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他遇到困难,应该提出请求。
(2)你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你的事,你不能因为自己拒绝有困难,就抱怨别人不该提请求。
(3)如果你拒绝了,别人怎么评价你,那是别人的事。 它既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你能剥夺的。
(4)别人怎么评价你,不应该成为你的行事准则。
3. 作用三—— 不因害怕失败而放弃尝试。
我们总是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归根结底,是害怕别人的评价。
担心自己在公司表现不好,担心HR/上司给自己的绩效打不合格,担心末位淘汰制自己被淘汰掉,因此焦虑到没法好好工作。开玩笑回应—— "HR/上司应该分一份工资给你,因为你一直都在操心HR的事情,却没有好好做你自己的工作。"
找工作,怕自己简历对方看不上,又或者怕招聘的HR不懂得识别自己是本专业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从而不投简历。
——如果你想找一份工作,你就应该去投简历。你把简历投了,你的课题就完成了。
判断你合格不合格,那是HR的课题,你不能左右,你也不能预测。如果HR觉得你还不错,那也别质疑人家的决定,哪怕你觉得自己很糟。
思考: 虽说自己一直号称是”阿德勒的忠实粉丝",却没有实实际际地把之运用到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今天看书到此处,提醒了自己,给了自己更多启发,谢谢自己坚持看书和终生学习。
最近的工作中,多少会遇到老板给我太多重视、期许和工作安排,这是她的课题,她表达出她的需要和请求,这是合理的,应该的。我是否要接受她的这诸多期许,这是我自己的课题。可以NVC沟通,但依然做清楚"课题分离"。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老板要如何评价,无需担心和猜测,那是她自己的课题,与我无关的。
之前的一项投资失败,甲方背信弃义。自己一直不敢正确去面对。一直心里各种难受、懊悔,但却没有去真的用更多的实际行动去解决。这个事情,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害怕别人的评价,害怕失败的结果。虽然最终通过鼓励自己,多方努力,找了律师,去立案解决。但这期间自己的煎熬,现在想来,不值当没必要,也不合适。当然,还是因为没有"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是否要去起诉?这是我该去做的事情,我自己的课题,应该要去做。起诉后,能否追回款项,那不是我能控制的,是别人的课题,不要因担心别人的课题而放弃自己的课题。
32. 非暴力沟通:怎样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一、阿德勒"课题分离",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开,不仅不会妨碍合作,还会促进合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使用非暴力沟通。Dr. Marshall Rosenberg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为了解决人们的沟通难题和矛盾冲突,转门发明了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 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二.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 观察: 我们平常习惯的方式,是用评价来表达意见,而不是用观察的结果来表达一件事实。
"他根本不行"是评价,"他这个月第三次犯错误了"这是观察。
在评价所塑造的关系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不对等的。评价者高高在上。阿德勒心理学倡导—— "我们每个人不同,但平等。"所以没有人是高高在上的评价者,也没有人是必须要接受别人意见的被评价者。
评价是我的东西,是我对事情的意见,而观察是我们能共享的事实。
2. 表达感受: 表达情绪、表达感觉,不是表达想法。
"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不公平。"这里的"不公平"不是感受,是想法,是评价。
——"你在房产证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觉得很沮丧/很委屈。" 这里的"沮丧"或是"委屈"才是感受。
"做自己",向别人表达真实的、甚至是脆弱的部分,邀请别人与自己进行真诚地理解和沟通。
这跟我们平常的习惯或日常做法依然不同。只有在最轻松的时候,在最亲近的人面前,我们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若你跟别人说"我很委屈",而别人一笑而过,说"你委屈关我什么事",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深受伤害。这是为什么我们不习惯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原因,但同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向别人表达感受最有力的地方—— 做自己! 真诚待人!这是我自己的课题!别人要如何回应,那是别人的课题。
把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分开,我们自己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若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那将是件非常危险的事。" 让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和我们自己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表现在与人沟通相处时,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的名字,让我/令我很失望",这是把别人当作自己感受的根源了。但这其实是我们自己的课题,不是别人的。
"你没在房产证上写我的名字,我感觉很失望,是因为我想和你有更紧密的联系"或"是因为我很想减少婚后可能因此产生的矛盾和猜忌"。
又是回到"做自己"三个字,你除了向别人勇敢讲出自己的感受,你还要勇敢真诚讲出自己的原因。"我想减少婚后的矛盾和猜忌"这是原因。
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分开,我们可以避免"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误区,从而促进合作和沟通。
3. 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
我们总是容易以批评的方式来提出我们的主张,而不是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
"我都干了一天活了,都这么累了,你就不能帮帮我?" 这种表达,其实算是一种指责了。
而"我很累了,能不能来帮帮我?"这是直接说出需要。
(自我反省与思考: 我有时候也跟孩子或孩子爸会说出这种相似的话,"妈妈上班都这么累了,你都不知道来帮妈妈分担家务!" "我又上班又带孩子,你根本都没想着帮我一下。" 以后,自己—— 改!)
表达需要的关键,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对方的期待"分开,只专注于自己的需要,而不要去想对方会怎么回应。这样反而能促进彼此的合作。
4. 提出请求:
先明确"请求不是命令",只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提出请求是我们自己的事,自己的课题。别人是否答应,那是别人的事情/课题。
如果我们提出请求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 如果对方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惩罚。"那我们提出的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
"没有人喜欢被命令","没有人喜欢被批评",人们对待命令的方式,通常只是服从或反抗,而不是你提出真诚的请求,他回应真心的帮助。
33. 通向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1. 独立,是建立健康良好新关系必走的路!
2. 自我发展的三阶段——
(1)自我阶段: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世界和他人都要围绕自己的需要。
(2)他人阶段: 意识到别人不是围绕自己来运转的,开始让自己去迁就别人运转。活在别人的目光、期许、评价、赞美、关心、愤怒之中。
(3)独立阶段: 分清楚自己和他人。理解他人,但尊重自己。别人无法限制我们,除非我们想要这种限制。我们变得自由,也不去侵犯别人的自由。
《非暴力沟通》书里面对这三个阶段的表述有所不同——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
(1)情感的奴隶(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
(2)面目可憎 (牺牲自己迎合他人,过得憋屈恼怒,看谁都面目可憎))
(3) 生活的主人(乐于互助,帮助他人是出于爱,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
3. 独立意味着孤独。但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奶的人。从独立的那天开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和理由。
4. 亲子对于学习、择业、择偶,父母要知道——我们在帮助孩子时,我们要知道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不是我们不得不帮他,是我们想帮他,是我们自己的课题。不是孩子要求我们帮他,也不是孩子一定要接受我们的帮助。
5. 分离从来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