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一大早,看到微信上凌晨00:24分有朋友发过来关于上个月一场活动的随笔,记录非常详细,她写在后面关于我分享的《至味在人间》又一次明目张胆地戳中了我,她的感悟是——要珍惜生活中那些有限的,不可复制的美好。
我没有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对美食也不算特别关注,自己做菜标准就是炒熟就行,问题是关于这个熟的程度有时候还把握不好。十多岁的时候,我爸也曾试图想传授下他炒菜的秘诀,掂着勺云淡风轻地说了句很玄乎的话:你要用心,用了心炒出来的菜自然就好吃,我记住了这句话,没参悟透其中的精髓。这本书其实不是我那天的首选,是因为时间有点晚,来不及了,最后几秒手都还在徘徊犹豫要拿哪个,翻开才知道原来是讲吃的,这是一场有点奇妙的偶遇。
陈晓卿文字很朴实,是我喜欢的,这吸引我仔仔细细的看下去。他会把一道美食的制作工艺讲解得非常详细,那种细致关注,为美食能穿越大街小巷的心态简直让人膜拜。美食对他来说就是既能养眼又能养胃养心、错过就是过错的挚爱。在繁杂的工作之余,有一个这样的爱好真是让人生多了一份美好的期待。作者感慨美食是有限的,这也是书里最戳中我的部分,所以他们才即使追到街头巷尾也觉得值得吧。
阅读的整个过程,大脑自觉地与作者的经历做连接,搜索是否有跟美食有关的相似经历,还是唤醒了一、两个情感体验:一是内心对日料莫名其妙地情有独钟,朋友约说想去吃什么,基本上都会有日料这个选择,它就是这么偷偷地占据在美食榜单的首要位置上而不自知;二是每次经过某某面包店,身体就挪不动了,就想进去看看,待一会儿,不买!店员端着可以试吃的各种味道的面包盘过来赤裸裸的诱惑:“小姐姐,要不要试下这个味道?”到选择买什么味道的时候神经就打结,买回家吃了后味蕾也辨不出个所以然来。
后来不久,休闲刷b站的时候,看到主页竟然推荐了吃播博主的视频,让我着实意外。原来意识对什么东西关注的时候,会突然发现相关的也会在生活中“自动”冒出来。带着他们为什么可以那么火的疑问第一次点开视频,这位粉丝几十万的博主小小的个子,瘦瘦的身材,吃相却生猛豪迈,让屏幕前的人真想伸手进去拍她两下,告诉她世界上还有收敛和矜持这两个词。一排排的弹幕从屏幕右边疯狂地滚滚而出,总结下激动的网友们表达的意思大概就是:
“吃得好爽呀!”
“像极了饿慌的我自己。”
“看着姐姐吃感觉自己也吃了呢。”
“姐姐慢点,你不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味道就吞下去了吧,遗憾呀。”
“……”
神经上受到不小冲击的我渐渐感觉这些弹幕像面镜子,照出了那个“囫囵吞枣”、“食之不知味”、跟猪八戒吞人参果一样、吃相与博主比半斤八两的我自己。以前坚守的一些认知(堂而皇之的借口)顷刻崩塌瓦解:
“可能美食对于我来说是用来养眼养心的。”
“可能味蕾不发达,不会有那种细致入微的情感体验。”
“可能是他们做的味道确实没有很大差别。”
他们,统统都再也站不住脚了,已化成了一摊泥...
越来越觉得静下来享受美食是必须锤炼的一种心态,不是不关注,其实是在意的,只是被生活的其他牵绊,忽视了内在的情感体验,习惯性潜意识行动,标志性路径就是:夹起食物--送进嘴巴--吞咽下去--(循环),这个“闭环”应该插入一个“慢慢咀嚼”的环节才是完美的。
营养师说吃什么你就是什么,现在看来怎么吃你可能就是什么样的人呢。
发挥“牙齿”和“味蕾”的作用吧,毕竟穿越大街小巷搜刮美食这样的趣味活动我也想参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