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古镇——神垕

作者: 拾光筑梦 | 来源:发表于2021-02-22 07:35 被阅读0次
    神垕

    对古镇有种天生的亲切感,喜欢漫步在古镇,享受静谧时光。而前提是古镇需要静谧。

    第一次去神垕古镇,是在去年的端午节,带着老人孩子,虽然很热,但收获满满。这次去带着自己对仪式感的欲望,期望在老街寻得合意的小碟子,所以虽是人头攒动,也是那样的接受了。

    依旧是停车就发现景区的人不会少,步入商业街,乌泱泱的人影让人望而却步,但为了碟子也就忍了。有过上次的休闲转悠,这次完全是直奔主题,一家一家的店接着转,但一直没有发现自己想象中的物件,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很快就来到伯灵翁庙,上次因为人少,对伯灵翁庙以及紧邻的关帝庙都细细进行了探索,记忆尤深。面对这次的人满为患,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可是我对伯灵翁庙的文化产生了兴趣。

    伯灵翁庙一角

    伯灵翁庙,也称“窑神庙”,位镇区老街中心。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据现存碑文记载,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垕“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庙内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厅,正门为花戏楼,窑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因其随师鬼谷子学艺,曾烧过炭,既是烧炭的祖师也是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据史载,舜曾“陶河于滨”,被窑民们奉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传是一位跃火祭钧的民间女子。

    庙门外设计的一个抱庭,石狮、石柱、石雕古朴、庄重,引人入胜,这在省内众多古建筑中是少见的。花戏楼是伯灵翁庙的主体两用建筑(即山门和戏楼合用),兼出、入、演戏为一体,设计精巧,雕工细致,古朴、庄重、美观、大方,整个戏楼采用木结构为主的歇山,九脊飞檐,楼阁式建筑,龙飞斗拱,层层叠装,阴阳浮雕,盘龙翔凤,狮象竞争,玲珑透剔,古朴端庄,精致文雅,构成线条明朗,棱角优美,五彩缤纷的精美图案,戏楼内雕梁画栋,粉壁彩屏,以盘龙透雕为中心的井图案,其造型设计,线条构描,别具风格,极尽精工,全楼都是彩釉琉璃瓦盖顶,在阳光下金光闪耀。楼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驭钧瓷宝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气,由当地瓷业行帮会供养一个“一把泥”梆子戏,长年在“花戏楼”演出。

    古代与伯灵翁庙紧邻的关帝庙。南边与伯灵翁庙并排也有一座同样的“花戏楼”,为东戏楼。北面与窑神庙紧挨,是一座钟鼓楼和木牌楼,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设计为单间二柱单楼式,这样的纯木结构建筑能完整保存数百年,它对研究古代木结构建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记忆中的博物馆展厅有开窑仪式的影像播放,想带着孩子再进去感受一下钧瓷文化。结果里面就留下稀稀拉拉的几件展品,其他的几个小屋都已摇身变为商店。可喜的是在这里发现了对“垕”字的历史解读。并言称“认识理解了垕,就了解了神垕的前世今生”,多么浪漫的宣言。

    也正因这点发现,让我感受到神垕古镇在文化宣传和包装上比上次来的时候提升了不少。果真,很快我们又发现一家看着典雅却门可罗雀的门店,进去一看——有关神垕文化的周边产品——小泥匠、神彩儿两个吉祥物——毛绒娃娃、书签、明信片、不倒翁、T恤等等。虽然产品种类不少,但客人实在是没有。我猜想,也许是神垕文化还没有被众人熟知,也许仅仅是因为这些周边产品实在称不上精良的缘故。

    买过几份较为可心的碟子,涓涓已经无聊的用瞌睡来抗议,于是我们打道回府。

    返回停车点的路上,发现我家少年对钧瓷有点念念不忘,于是决定入手一个杯子。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对钧瓷有了初步的了解,至少明白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了解到工艺有柴烧、煤烧、气烧之分。这三种能源出来的成品品相不等,价值也千差万别。而特别的在于品相好不等于价值高。柴烧的一窑可能就出一个成品,其他都是次品。煤烧和气烧的温度便于控制,成品会多且品相美观,但价值就不能和柴烧相比。如此想来,工艺品还是要靠手艺来吃饭。

    战利品

    阿淼游于2021年2月16日写于2021年2月20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着的古镇——神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mt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