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12月1日,收到了简书寄过来的尊享会员入会礼,传说中的“简书&派克”定制钢笔和一本当月的签名书籍《认知颠覆》,当然还有一张逼格并不怎么高的尊享会员卡,显示币布斯卡号为1315号,据此推算当前尊享会员基本还是停留在2000以内,约占简书1200万注册用户的万分之1.7。


12月3日,币布斯在《今天我们不谈“区块链”的前世今生,聊一下“珍惜当下”的诗情画意》一文中,预告了今天将重点谈谈简书的“币改”和“链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正如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绞尽脑汁试图寻找出一条通往互联网时代的道路一样,当前,互联网企业也正拼命地通过“币改”抑或“链改”搭上区块链这辆新时代高速列车。然而,如果我们称区块链为一场革命的话,革命总有流血牺牲,“币改”抑或“链改”亦难免有挫折乃至失败。那么,简书“币改”的前景如何呢?为了照顾简书70%的女性用户,币布斯尽量不用专业术语,而尝试用一种更加细腻感性和具体化的女性视角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币布斯所看待的简书式“币改”。

让我们先从一段历史开始吧。
一、清末宪政的惨败Vs美式民主的大胜
清朝末年,列强大举入侵,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根基已经动摇,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因此,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商议改革事宜。同年4月21日,慈禧太后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推行君主立宪制。然而,宪政改革一开始就受到来自清王朝中央的阻力。直至5年后,清政府才颁布《仿行立宪上谕》,7年后,才抄袭日本“明治宪法”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蹒跚而行的晚清新政终于进入了“预备立宪”阶段。然而,宪政还未及在全国推行,武昌起义就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延续了270多年的清王朝终于寿终正寝。后世学者认为,清末“宪改”并没有挽救清王朝的命运,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武昌起义的“枪响”宣判了清王朝的死刑,而来自大洋彼岸的另一声“枪响”,却宣告了一个伟大国家的诞生。1775年4月19日,在莱克星顿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8年之后,最终以英国在北美殖民统治的破产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告终。历史将牢记这一刻——公元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签署,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独立宣言》开宗明义,一切人生而平等,具有追求幸福与自由的天赋权利。直至今天,美式民主作为民主政治的典范依然为世界各国所敬仰和学习。

同样是民主政治的改革,为何清王朝“宪改”惨败,而美国却在一片废墟的殖民地上建立了伟大的国度?如果用区块链思维来解读也很容易,清王朝的“宪改”完全没有共识基础,连以温和的士绅为主的立宪派都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更不必说广大民众和“逢清必反”的革命派了。而美国则凭借《独立宣言》这本白皮书所宣示的价值主张,很快凝聚了殖民地民众乃至海外追求民主理想的人士的共识,强大的共识最终催生了伟大的国家。
“共识至上”,这在区块链世界里反映的淋漓尽致。去中心化的民主政治是中本聪先生的毕生愿景,将货币发行权从中心化的政府争取回来,消除剥削民众的货币发行体制是中本聪创立比特币的初衷。如果要做一个类比,清末宪政就好比是传统项目的“币改”,而美式民主则是纯粹的区块链项目。
二、传统项目的“币改”Vs区块链项目的“通改”
传统项目“币改”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哪里?不是用户教育问题,而是如何抛弃中心化的思维和放弃垄断互联网流量所带来的中心化利益的问题。
今天,@卖鱼的 发表了一篇文章:《简书Token化路在何方?简书钻如何变现?我的一点思考》。在文中,作者设想了简书钻变相的两种方式:一是持钻分红,二是IP变现。一时间,引来了诸多简书er的热议。实际上,这两种方式根本就不是币圈的变现套路,依然难免落入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窠臼。
什么是币圈的变现套路?传销币,割韭菜?!这些都是打着区块链名义的诈骗活动。真正的通证流通机制,还需要回归通证的本质,我在《区块链加持:币布斯教你如何玩好简书钻?》一文中详细阐述过通证的三大属性:
通证需要具备三要素:权益、加密、流通。通证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第一是数字权益证明,也就是说通证必须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权益凭证,它必须代表的是一种权利,一种固有和内在的价值(Intrinsic value) 。
第二是加密,也就是说通证的真实性、防篡改性、保护隐私等能力,由密码学予以保障。每一个通证,就是由密码学保护的一份权利。这种保护,比任何法律、权威和枪炮提供的保护都更坚固、更可靠。
第三是可流通,也就是说通证必须能够在一个网络中流动,从而随时随地可以验证。
也就是说,在真正的区块链时代,根本就没有通证变现的概念,而只有通证流通的概念。如何理解呢?你凭着持有的通证就可以享受通证所代表的权益,为何还要再把它换成货币呢?!举个例子,当比特币流通到一定程度后,你可以凭借比特币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消费,而不用考虑什么外币兑换的问题。何况中本聪先生发明比特币的初衷就是要用通证消灭货币,让货币这个操纵经济社会、滋生金融危机、剥削广大人民的工具彻底消失。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多数的区块链项目,“通证不通”,代币沦为市场炒作和谋取暴利的金融工具,而上加密货币交易所也几乎成为所有项目方必须考虑的问题。
回归到传统项目的“币改”,比如天涯、简书,都是因为现有商业模式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无法与已经形成头部的互联网巨头展开正面竞争,试图通过“币改”赢得一线生机或者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财报显示,2015年、2016年、2017上半年,天涯社区净亏损分别为1990.7、1088.47和791.9万元。而作为简书社区,尽管在2017年完成了4200万元的B轮融资,然而盈利前景依然堪忧,尽管没有公开披露财报,但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能够维持盈利绝对算是“谢天谢地”了。所以,像@卖鱼的 所说的,想从广告收入中给持钻用户分红,股东是万万不答应的,简叔当然也不会舍得割肉。
至于IP变现——当然,简书黄一琨是非常讨厌IP这种说法的,而就目前简书版权中心所拓展的业务来看,这无疑是简书拓展新的利润源的尝试。至于简叔林立所宣称的通过IP衍生,进军影视业,只能称之为“伟大的冒险”,毕竟影视娱乐圈水很深,然而并不是蓝海一片。

而回归到区块链项目本身,落地应用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区块链究竟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通证的应用场景又在哪里?直至到了熊市,人们才发现囤了一堆的代币,并没有实际的应用场景挂钩,这就好比纸币背后失去了黄金或者说国家信用的背书,到头来钱包里的代币缩水的缩水、归零的归零。所以,在熊市如果没有解决代币的应用场景问题,上不上交易所都是一死,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简书贝也好FTN也罢,尽管迟早要上交易所,但肯定不能这么早上交易所,至少也要等Fountain公链上线了,币圈的熊气走的差不多了才会考虑。
正如Fountain小助手所说的,没有用户的区块链项目就是一条冻僵的蛇。根据币布斯的观察,大部分通证项目的经济来源有限,项目发展需要依托于项目生态基金。同时,通证项目目前还缺乏杀手级的应用,用户数量有限,流量变现只是理想状态。以国内第一公链Ulord为例,尽管宣称开发和落地的Dapp已经10多个,但总体用户加在一起依然无法突破100万大关。既然流量渠道变现受阻,交易所如何呢?在熊市的大背景下,主流交易所中真正成交额大于100ETH的通证数量已经不足100;绝大多数通证买方与卖方的价差均在30%以上;由此可见,通证项目对及通证持有者来说,交易所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用户需求,以交易所为基础的通证流通场景近乎失效。所以,随着熊市凛冬的持续,没有流通场景的代币项目将一一死去,比起传统项目的“币改”,新生的区块链项目寻找代币流通场景的“通改”更加充满血腥——毕竟,传统项目还有一定的用户基数过活,顶多是老死而去。而区块链项目则犹如新生的婴儿,缺乏用户流量的“喂养”,很大概率要夭折甚至胎死腹中。
三、简书的“币改”梦VS简叔的“公链”梦
毕业于同济大学的简书CEO林立(人称“简叔”)继承了同济大学的校训:“仰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简叔不仅“法古今之完人”,还“法中外之项目”。简书在成立之初,灵感来自于简叔对博客的挚爱,并效仿Medium试图将简书打造成为“中国版的Medium”。无怪乎,简书的创始人林立在其早年的一篇日志里,就开诚布公的表达了对于Medium的敬仰之情:

这种以小致大的创意往往都是极为天才的人才能想出来的,看似平凡,但是平凡的你我就是死活想不出,当看到天才的成果的时候才大拍自己脑门,我怎么就没想到!
随着简书版权中心成立,这和Medium及其象征的内容付费模式处于南辕北辙的两端,简书依然是在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迭代——也就是「自出版」的爆炸增长——所以版权就成为了内容的终点,同时可以塑造出标准化的交付商品。简书的模仿对象从Medium变成了Wattpad,后者被誉为是“电子书行业的YouTube”。
然而,2018年9月,Fountain白皮书问世,作为白皮书的起草人,简叔林立开篇直抒胸臆“感谢 Steem,一位先行者。”,简书俨然将Steem视为自己的老师和榜样。在白皮书中,Fountain 将自己定位和愿景描述为:
“Fountain是一个基于贡献证明 ( Proof of Contribution ) 的区块链化内容生态系统。通过一套公开透明的贡献证明规则,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所有参与者的贡献,精准计算后,对所有参与者给予token奖励。这将有效地激励人们深度参与某个内容社区应用和整个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生态的不断成熟和发展,Fountain 上将有丰富的内容社区应用,并且作者、读者、策展者、IP 投资者、出块节点、应用开发者等诸多角色都将从 token 中获得理应属于他们的收益。最终实现我们的愿景:一个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生态系统。”
简叔说,Fountain要做公链,这一伟大目标远比简书“币改”要伟大一万倍,也难上一亿倍。币布斯在《区块链加持:币布斯教你如何玩好简书钻?》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简书只是Fountain的药引子,目标是通过简书平台的币改并最终通过Fountain公链实现简书公司的链改。”
曾几何时,币布斯曾一厢情愿地认为如果简书和ulord能够联姻,将是多么“天造地设”的一对。而当简书抛出Fountain白皮书后,我才知道简叔志在长远,他不愿意委身与人,而是要参与公链的“圣杯之争”
Ulord公链创始人谭林曾公开表示“公链之争会在2019年结束”。他认为未来公链之争最终只会剩下几个平台,主要依据:一、公链开发成本很高,技术门槛很高;二、因为原先的生态优势会继续保持下去。
如此来看,留给Fountain的时间并不多了,而Fountain的技术团队明显实力不济。而持续了半个多月的基于PoC的简书钻“内容挖矿”,依然还只是披着区块链外衣的中心化游戏,记账是中心化的,规则是不透明的,锁定文章是靠人工审核的,用户发布的文章没法上链,版权无法上链,关键信息也无法上链,我们只是在玩一场基于简书官方中心化导演所演绎的去中心化游戏。简书钻也好,简书贝也罢,目前都不能算是Token,如果Fountain公链开发进度跟不上简书币改,使用eth公链或者ulord公链总比现在的“伪币改”更加有实践价值。
至于简书“币改”能否成功呢?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或许是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日本是个很奇葩的国家,他们通过明治维新在中心化的社会逐步孕育出了民主国家——当然,离不开美国的帮助和改造。那么,简叔能否引领简书走出一条简书特色的“币改”之路呢?币布斯还是比较看好的。毕竟,简书和日本这个国家有点像,喜欢到处找老师,喜欢四处学习借鉴,而爱学习的孩子一般运气也不会太差。就目前币布斯的揣测,简书目前有一条比较稳健的从“币改”到“链改”的演绎路径,即:流量变现→可持续化发展→把传统简书用户导入到Fountain公链项目中。这样一旦Fountain公链上线,将直接拥有百万级别的钱包和活跃用户,而有用户在,基于Fountain公链开发无论是简影(影视应用)、简信(社交应用)、简游(游戏应用)还是简购(电商应用)、简学(培训平台)、简易(资产交易平台)都将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了。
我是币布斯,一个区块链理想布道者,读书、写作、投资,让简书见证未来的美好正在发生,而我静静地等您点赞来撩!

网友评论
最早赞。
专业级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