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子的“道”-致虚守静

老子的“道”-致虚守静

作者: 承渡5000 | 来源:发表于2018-07-13 09:37 被阅读0次

周更/一篇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苏辙解析

追求虚无没有达到极致,就是还有欲望杂念存在;守持宁静不够专心,就还有妄动的企图。山虽然不在了,但是还有尘土剩下,没有达到极致和专心一意。追求虚无、保持虚无仍然未能脱离存在;争取宁静、持守宁静仍然是在与动的对比中才能体现宁静,只是动的因素减少了一些而已,何况其他的更进一步的追求了?不追求极致、不一心一意就妄图虚静发挥它们的作用,难啊!

追求虚无和宁静的极致,来观察万物的变化,这样之后并不被万物的变化扰乱,凡是一件事情发生了,必然有与它性质相反的事物存在,一种改变必然会导致另一种相对应的改变。所以我如果和万物都在作为、施加作用,我是不会认清万物的变化的。万物的作为、作用都是根源于它们的本性,最终还要恢复它们的本性,就像是花和叶子从根上生长出来,最终还要变成土壤中的养分回到根,还像是浪花从水里涌出来,又落回水中。

人如果还没能恢复自己的本性,虽然克制自己的行为、收敛自己的欲念来求静,终归达不到静。只有回归自己的本性,然后再做求静的努力。命,是本性的根本和奥妙。本性是可以言说的,命就不能言说了。《易经》说:“穷究道理,发挥本性,然后能认清、顺从命运。”圣人学习道,一定是从学习事物的原理开始,然后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本性,最终回归、认同自己必然的命运。仁义礼乐,这些是圣人与外物接触所遵循的原则,而仁义礼乐发挥如此的作用有必然的原因,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而按这些去做,是世俗的人;知道是为什么,然后去做的是君子。这就叫做穷究事物的原理。

虽然这样,在了解了事理才可能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本性,本性若不去追求,人是不会自然得到的。只着眼于事物构造和原理,就必须对它施加作为它才能回应,这样做费的力气也大,收到的效果也差。圣人不被事物的表象蒙蔽,本性深沉清明,不刻意为之就能恰到好处,不用绞尽脑汁就能有所得,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从容应对,这就叫做发挥本性。虽然这样,这样地回归本性还是局限于我自己,在意识里我和外物还是截然分开的,这样就接近虚妄了。君王的命运叫命,天的命运也叫命,以本性来处理自己与外物的关系,而没有自我意识,让自己完全服从于万物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叫做复命。

命运运作起来,虽然天地山河那样大,也要变化、毁灭并且永无休止地运转下去。只有回归本性,然后才能深远地存在。不以回归本性为明白的,都是世俗的智慧,虽然自己觉得明智,但其实差得远呢。不知道回归本性,就会执着于物质的东西而为追逐外物展开行动,而不作为才不会有灾祸。虽然一时可能得到利益,但其实反而差得远了。沉迷于虚妄就会觉得自己对而别人错,除我之外的人与物都成了自己的敌人,这哪里是包容呢?

一旦知道这些都是虚妄的,虽然跟别人有仇怨也会哀怜他,那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呢?没有不能包容的,那么自己和别人、外物的分别就没有了,谁还只关注自己、为自己谋利呢?对所有的人与物都公平,天下都会来归顺你。能包容、关怀一切,天也不能包容得更多了。天还是有形态的,能达到无形的道那样就算极致了。这样已经达到极致,之后即便是道自身也不可能更进一步了。

寄语

生活给我们的馈赠,不管是幸福还是痛苦都需要我们去接受,各种人生有各种滋味。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接受您宝贵意见后或许可以!!!

相关文章

  • 王弼注道德经述成·道经·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王弼: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 原成:王氏曰“物之真正也”,所言极是。 老子曰:“道...

  • 老子的“道”-致虚守静

    周更/一篇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

  • 《道德经》:无论多么强大,你需要的仅仅是一颗清静心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致虚守静”是为道者的基本要求之一。老子在清心...

  •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道德经 老子 李若水译评 6个笔记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 致虚极,守静笃[1]。 万物并作[2],吾...

  • 在现实中修行

    对于“道”的感悟,可以是真切的,因为当内心回归清净无为,自然可以感知“道”的作用。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二十三)

    (二十三)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

  • 读《溪山琴况》之“静”况

    关于“静”,在儒、释、道各家的著述里都有阐释。如道家的《老子》中有“致虚极,守静笃”,儒家的《乐记》中有“人生而静...

  • 《道德经》第16-18章复盘

    第十六章,老子强调,“致虚守静”,而且他认为这应当是人为人处世所要持守的一项根本准则,老子认为“道”是“视之不见,...

  • 愿我们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最高的境界

    01 《道德经》里有句话:“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使人心灵空明虚寂到极点,使生活清静达到极致。 老子说的“致虚极...

  • 虚与静

    老子在巜道德经》第十三章开篇“致虚极,守静笃。”这里的虚和静实际上是“道”的一个侧面,也就是“无”的其中表现。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的“道”-致虚守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zd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