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品评鉴赏小晓文字君狐仙故事汇
刘放:讲好乡村故事,离不开乡土“秀才”

刘放:讲好乡村故事,离不开乡土“秀才”

作者: 蒋坤元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10:11 被阅读157次

    《讲好乡村故事,离不开乡土“秀才”》,作者刘放,刊于今日《苏州日报》,全文如下:

    吴江作家曹建红的散文新著《我的小镇生活》,以翔实的材料和朴素的感情描述和抒发了对家乡的挚爱,一读之下使得读者分享到了作者的快乐,还让文采与家乡一同精彩。对家乡的知根知底和一往情深,会写出名家大家也未必写得出的接地气故事来。从中,能联想到一大批基层书写者,他们勤奋而痴情地发掘整理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家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们本身就是值得称道的宝贵文化资源。

    文以景生,景以文名。在中外有口皆碑的旅游名胜中,几乎一律都与名人名文分不开。“江南三大文化名楼”的故事,王勃之于滕王阁、崔颢之于黄鹤楼和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是古代的范例。山东高密的扬名,就是当代的范例,因为高密出了作家莫言,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甫一揭晓,顿时中外仰慕者蜂拥而至高密,都想看看这片小说中盛产红高粱的神奇土地。丹麦的欧登塞小镇的扬名,自然与它杰出的儿子安徒生直接相关,欧登塞虽小,却因安徒生的童话而享誉世界,多少年来,小镇不断地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籍、不同阶层的人们,迎接着安徒生童话的喜爱者及安徒生的崇拜者们。今天苏州的一些基层作者,虽然与名垂青史的大作家不可比拟,但他们的工作性质和主观追求,可以说毫无二致。天下不可能都是大作家,世界的美丽恰恰在于其多姿多态,那么,让我们为苏州基层众多的写作者点赞吧,曹建红之于震泽、张寄寒之于周庄、潘新新之于东山、金培德之于西山、邵金祥之于古里、蒋坤元之于渭塘……他们在其“邮票大小”的家乡,耕耘不息,成果颇丰,可圈可点。

    扎根故土,花香果甜。苏州这批作家在前辈作家陆文夫的引领下,路子正,步伐实,埋头在自己熟悉的地域和擅长的语境中,像田间地头埋头锄地的农夫农妇一样,说不准哪一天就可能一锄掘出个金元宝。写作界完全依凭想象和虚构而成功者,不能说没有,但极少。在这极少的成功者中,也都离不开生活恩赐的积累。苏州作家范小青著述丰厚,先后获得一系列大奖,字里行间处处都是“苏白”,即便是普通话,那也是带有“吴音”的普通话。苏州籍作家苏童是公认的天才,年少成名,享有国际声誉,应邀去国外居住写作,品食的是异域的美食,呼吸的也是异域空气,其笔下的活却还是地道的苏州生活。他的《河岸》获得一致好评并独捧第三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虽说是在国外起笔,笔下内容却完全是他童年印象的故乡。苏州众多的业余写手中,刚刚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的渭塘蒋坤元,这些年在经营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之余,居然还相继写出并出版了三十多部长篇小说和散文诗歌。肥沃的江南出产鱼米之乡,也出产厚实而灵秀的业余文人,他们讴歌家乡,家乡也成全他们的事业。

    盛世修史,众人拾柴。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修志工作普遍得到重视,苏州也出版了许多高质量的地方志。这些文本能供今人和后人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起到“治资、教化、存史”的功能。而众多基层的写手,他们不拿政府一分钱工资,书写的也是功能独到的“野史”,独特的故事发表在天南地北大都市的平台上,是不花钱的广告,甚至比花钱的广告更有可读性和可信性,他们堪称一地文化宣传推广的有功之臣。“众人拾柴火焰高”,苏州有如此之众的基层写作者,苏州的乡村故事,一定能讲述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刘放:讲好乡村故事,离不开乡土“秀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放:讲好乡村故事,离不开乡土“秀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zp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