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路上,自行车后座上的儿子说:“妈妈,你给我准备一个铁盒子吧。”我问他做什么用。他说:“以后我做一次家务,你就给我一个硬币,我就放到盒子里。”
我能想象出后座上儿子那副认真的模样,忍住笑。我故作惊讶地,貌似突然醒悟地说:“不对呀,你做家务要收钱。我每天和爸爸做饭、洗衣服、拖地,做那么多家务,谁给我们钱啊。”
傻小子居然被我蒙住了,他肯定没料到我这样回答他,他竟然认同了我:“你说的也是哦”,甚至还给我出主意“妈妈,你和爸爸可以互相给钱啊。”
我继续跟他开玩笑:“都是自家的钱,给来给去多没意思啊。”小家伙在后面格格地笑着。
但我又不想放弃一次教育他的时机,于是认真地对他说:“宝贝,我们是一家人,每个人都应该分担一些家务,否则老是一个人做是不是很累呢?”“嗯,是的。”儿子总是一说就明白,这让我很欣慰。
但后来我一直在琢磨我的这种观点是否与现今流行的财商教育相悖,甚至有点忐忑,我是不是错失了一次为孩子启蒙财商教育的良机?
问题是,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从做家务中获得相应的报酬,或者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很多人会说,西方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
但我还是不能完全认同。
我认为,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是对孩子独立能力的锻炼,更是培养一种孩子对家人的责任感。
为什么一个人为家庭付出需要用物质来奖励?就因为孩子小?这不是理由,正因为他小,就应该从小给他灌输人人为家庭尽责的思想,这是他的义务。当孩子将劳动与物质建立联系后,他开始变得斤斤计较,算计个人得失,相反却认为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会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而由于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他也难以感到受父母的不易。等孩子大了,父母就不要怪孩子的“无情”。
有句话说:“父母越无私,孩子就越自私”。我对此深信不疑,当父母为孩子包办了一切,孩子的眼中也就只有自己了。
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尽量学着去做一个“懒妈妈”、“自私的妈妈”,让儿子动手做家务。儿子两三岁时,我会故意交给他一些家务,只要他愿意做的,我也会让他去尝试,哪怕是“帮倒忙”。大些后,儿子喜欢问“为什么了”,对我的指令总是喜欢问个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擦桌子?”我回答:“因为你也吃饭了啊。”儿子于是无话可说了。
对于孩子,必要的奖励是要的,但不一定是物质。奖励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当儿子完成某项家务时,我会适时的表扬,特别是有外人在时,我会很自豪地当着他的面告诉别人,这种表扬的激励作用更大。再比如,可以奖励给他读故事,等等。
其实奖励与惩罚都是一种艺术,恰当的奖惩能有效促进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钱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孩子还小时,不要过度渲染钱的重要性,让孩子过早地用钱来衡量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