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十一:《红楼梦》是作者体验的迹化
(红楼梦综合评述系列二)
按:本篇写于《石头记》开篇第一回“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至“……按那石上书云:……”处,主要从艺术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对《石头记》(《红楼梦》)这部书的创作过程——“体验、反刍、小说、接受、批评”作简要剖析。
我对王国维、俞平伯等大家部分篇章的看法,都是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红楼梦》的创作。而王国维的篇章,对于读惯了现代白话文的读者,恐怕有些吃力,俞平伯虽然提出了“经验”的概念,但在当时艺术心理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单独的科目,所以并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作剖析,而是从风格方面来入手。以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来总结,即是:艺术是体验的迹化,《红楼梦》亦是如此。
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红楼梦》用了较大的篇幅写贾家的兴衰状况,几百年的红学研究均将其定性为自传式的小说,这一点并没有错。作者自己的经历,即是经验。体验即是对这些经验的价值性的评判和领悟。
《红楼梦》这部书,作者对过去经历的价值性的评判,不是其所谓的使闺阁昭传,供世人喷饭供酒。楔子里所说的,全是反话,读者切记之。作者自嘲“无材可与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岂是作者无材,而是世态的问题。作者说这书可以在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来读,果真如此,那就枉费了作者对人生的领悟,并将其领悟孜孜不倦写成煌煌巨著的心力了。真可谓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
11-1:美好的体验产生喜剧.webp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这一种转换状态,一般来说是反刍式的。反刍俗称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再次的咀嚼,是对体验产生美感的必要条件。作者不可能在他刚刚经历家庭变故的当时就开始写《红楼梦》,必须是经过多少年后,家庭变故所遭受的损失和所产生的种种利害关系也早就搁置一边,于是在“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也就是达到了自我解脱的这一层境界,才决定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来“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经历过一番梦幻,一一细考较去,这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反刍式体验,细玩颇有趣味即是发现了美感和诗意。
纵观前八十回,均写的是花锦繁华、温柔富贵,有些读者可能会说:这哪里是悲剧。王国维引叔本华的话说得很明白,任何一个艺术家,其“童年经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一生的。“童年经验”之可贵在于它是审美的、非功利的,成年后的创作,必须经过这样的“童年经验”的过滤和折光。“童年经验”分为缺失性经验与丰富性经验,前者即“童年生活很不幸或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后者即“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通常认为,缺失性经验容易造就作品沉郁、苍凉或激烈、焦灼的风格,即悲剧艺术;而丰富性经验常使作家笔下流淌出恬静、温柔、富有诗意的篇章,即喜剧艺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恰好拥有两种童年经验,故前八十回极力渲染繁华(其实已写到开始衰落),后面未完成的篇章,当是衰落之后的情景。作者用“登高必跌重”的写作方式,犹如天堂与地狱的反差,表现社会、家庭、个人“瀑布式”的变化,任何人都可以想象这是何其巨大的悲剧。
11-2:《布兰特爵士的生活和苦难》痛苦的体验产生悲剧.webp细分体验的类型,上述是其中两种。其他我们再略讲几种,如宝玉挨打时喊着姐姐妹妹就不觉得疼、试才题对额等事属于崇高体验;凤姐看望秦氏过会芳园的小令属于优美体验;填《寄生草》词、续庄均属于超越体验;祭金钏、踢袭人属于愧疚体验;宝玉作为男孩独居大观园、不与贾政的门客来往是孤独体验;写接济刘姥姥、凤姐弄权铁槛寺是同情体验;游太虚幻境、初试云雨情等是神秘体验;反复强调林黛玉死了就去做和尚是皈依体验。不一一赘述,留由读者细细体会。
作者的这些体验,要形成作品,就需要迹化。那么在迹化之前,动机何在?动机有潜动机和显动机。作者的潜动机并非为了满足曾经富贵、留芳千古的虚荣心,而是以“大旨谈情”的中华伦理脉络,指奸责佞、伤时骂世,只是这一种骂法,是俞平伯所说的怨而不怒。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潜动机,曹雪芹也不会怕乾隆大帝对《红楼梦》进行封锁。显动机也并非是生活过不下去了,要写本书卖钱过日子,在那个时代这行还没成为谋生的手段,是“以使闺阁昭传”、“记述兴衰际遇”、教人自我解脱。解脱的过程,如王国维所说无非两种,一是观他人之痛苦,二是观自己之痛苦;解脱的方式,一是献身式的,二是超脱式的。作者经第二种过程,以第二种方式解脱,写一本书告诉读者经第一种过程,以第二种方式解脱,这就是显动机。楔子中所写这两种动机,明显是反过来写的,读者一定要以“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金刚般若”思维分清楚作者说的哪些是真话,哪些是假话。作者这样的写法,其实也是回应当时政治环境的压力,即心理学上叫趋避式动机冲突的结果。
基于这两种创作的动机,则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非是癫狂的,否则即如《水浒传》《儒林外史》一样的怒发冲冠、嘲笑谩骂,也不是沉思的,否则无从怨愤。其心理状态,应是一种深层次的内视体验。是一种深刻剖析自己的各种欲望、观念、情感、经验之后,以自我超脱的感受、体验、认知方式,来指导读者认知、实践的大爱心理。
作品的展现,有从故事情节、社会现象即可看到的现象形态,亦有掩藏于现象形态之后的必须在阅读和考证过程中才能发现的范式形态。如英莲被拐卖、贩卖,就是一种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丑恶的,也是现今法律不允许的、严历打击的现象形态;如现今部分红学家体会到的当时日月之争、秦可卿死在月派事败之后,即是掩藏的范式形态。
(未完待续,水木森【水目人曾】)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