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陶崇园跳楼后的一些声音:在中国,不愿被侮辱的,总是被嘲笑

陶崇园跳楼后的一些声音:在中国,不愿被侮辱的,总是被嘲笑

作者: 夜枭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4-10 18:20 被阅读140次
image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陶崇园,因为不堪导师的压迫而跳楼自杀,这一件耸人听闻的大新闻,却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直被压着。

而事情原委不明之际,当事人的家属却急急忙忙在微博上道歉,接着又删除微博,重新申诉,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魔幻现实主义国度的奇幻性。

事情无疑义的一面,是通过家属发出来的微信截图,可以看到陶崇园确实受到导师王攀无端的凌辱,不但被要求“叫爸爸”,洗衣端饭找眼镜,还被阻止找工作。

image image.gif image.gif

他最终跳楼,不堪导师凌辱至少是原因之一。

类似的新闻在中国并不鲜见,每一次出来,有人愤怒,有人感叹,还有人在冷嘲热讽。

2013年,台湾士兵洪仲丘在退伍前夕,因为遭到军中欺凌,被命令进行不当操练而暴卒,而曾经在陆军官校的备役少将孙乃权则表示“老兵训新兵、学长训学弟”是“很正常的”,并且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受挫能力太差了。”

有些声音刺耳是因为它们戳穿了谎言,让我们直面残酷的真相,有些声音刺耳则是因为它们蠢,比如:“现在学生太脆弱了,一点点挫折都受不了!”“这一代人太娇弱了,受不起一丁点的委屈!”以及“现在的孩子啊,从小娇生惯养,都没有以前那么吃苦耐劳了。”

如果一个学生为了学业,背下了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那叫吃苦耐劳;如果一个学生被导师威逼利诱,干一些不属于份内的杂活,甚至被逼迫着如亲儿子一般侍奉导师,那就叫受辱。

吃苦和受辱不一样,就像卖淫不能混同成被强奸,前者不论多不堪,都是自己的选择,后者则是被伤害与被压迫。

再有一种声音,则是:“哎呀,忍一忍就过去了。”“现在受一点委屈,以后会有回报的。”“你现在不听他的,才是真正的吃亏!”

这也是中国文明向来推崇的态度,类似的格言中国人不少听见,高大上版本的,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恶毒一点,则有:“为人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还可以举例,卧薪尝胆啊,韩信受胯下之辱啦之类的,苏轼写《留侯论》,便说了,“匹夫见辱”才“拔剑而起”。隐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那些不能忍辱负重而逞一时之气,或拔剑或跳楼的,总是被指责被嘲笑。

电影《驴得水》里,体育老师周铁男原本是一个勇敢的热血青年,结果被特派员的人往脑袋上开了一枪,侥幸没死之余,他从地上爬起来哭着说:“求求你别杀我!”从此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凡事都以特派员为先的应声虫。当小女孩孙佳拆穿他的懦弱,指责他同流合污的时候,他说:我现在只有委屈求全,才有机会变得强大,才能报复他们。并且反过来指责试图反抗的孙佳“太幼稚”和“不懂事”。

而在昆汀的电影《被解放的姜戈》里,克里斯托弗·沃尔兹扮演的赏金猎人,费劲周折,终于跟奴役黑奴的庄园主签订了合约,要把姜戈的老婆赎出来,结果庄园主要求两人必须握手才算正式签订合约。赏金猎人觉得跟一个奴隶主握手,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直接拔枪干掉了对方,导致事情功败垂成,还害得姜戈差点被阉掉。(洋鬼子不尊我中华圣人教化,下场如此,足为后世戒。)

东西方两部电影里,两个不同的角色,在受到冒犯时,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人格是重要的,个人尊严不能容许分毫的冒犯。而在周铁男式的中国人眼中,似乎没有什么个人尊严的概念,为了能够达到更高的目的,他可以随时接受折辱。

王小波说,他在外国时,发现西方人思考事情的出发角度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尊严,一个是个人尊严,两者就像经纬线交加,而一回到中国,就只看到经线,一根纬线没有。

梁漱溟先生说的,中国文化的最大缺失,在于个人永不被发现。

中国文化认为“仁者,人也。”“仁”是一个“人”字旁加一个“二”,也就是说,至少要在二人及以上的关系中,才能对一个人进行定义——“他是所有人际关系的总和,如果将这些社会关系都抽空了,‘人’就蒸发掉了。”(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如同鲁迅说的,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因为这个社会总是把人视为所有关系的总和,拒绝承认一个人在脱离掉所有社会关系之后,还存在一个独立的人格与个体的尊严。

既然一个人没有独立人格,当然说不上什么人格尊严,更谈不到去维护个人的尊严。

举个例子,有明一代,设立了一种廷杖制度,凡官员触怒皇帝,就可以直接当堂拿下,按在地板上打屁股。可偏偏还有很多大臣愿意冒犯天颜,屁股往皇帝的板子底下凑。因为这样做,虽然个人的尊严受到折辱,但做为一个官员的尊严的却保持了下来,靠个人被折辱,官员们证明了自己是敢于进言、刚正不阿的忠臣、直臣,可以标榜史册。

说白了,对于我们这个骨子里就信奉实用主义,又热爱生存权谋的民族来说,尊严不过是人际博弈的筹码,尊严受辱,不过是为了夺取最终胜利的权谋策略:

卧薪尝胆,是为了日后反咬一口;

忍胯下之辱,是为了能够有机会展翅高飞;

被廷杖折辱,是为了完成臣子的责任,顺便再博得令名......

一切向目的看齐,至于过程中掉落的尊严,对一个没有个人意识的民族,又算得了什么呢?

回到陶崇园这件事上,在掌握着自己的前程命运的强势导师面前,贫困家庭出生的陶崇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弱者,留给他的抗争空间并不多,所以他最终只能靠最极端的方式,来保持那仅有的一丁点的个体的尊严。

跳楼固然不值得提倡,但它至少证明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把无端的挫折视为生命中应有之事,不再把被人折辱视为命运的考验,不再把施加于自己身上的不公视作所谓的“天降大任”之前的“苦其心志、饿其体肤”,不再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实际利益,而把自己的尊严当成交换的筹码。

那些指责他“不懂事”与“太脆弱”的人,也许从来不曾体会过尊严的重量,对他们来说,为虚无缥缈的人格与尊严去以命相抗,远不如把受辱当策略,以换取更多的实利,得到上升的渠道。

在这些荒唐的指责声中,包含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某些暗斑:明明不敢于维护自我的尊严,却把怯懦当成某种文明规则;明明把忍受折辱视为权谋手段,却把这种自私视为高贵德行与人生智慧;明明饱受不公与屈辱,却不懂得抗争,反而洋洋自得于自己抗挫能力强大,麻木地嘲讽那些更勇敢的人。

陈丹青说,自己到美国,第一印象,就是满大街都是“没受过欺负的脸”。

而在漠视个人尊严的国度里,每个人不是被欺负,就是被嘲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崇园跳楼后的一些声音:在中国,不愿被侮辱的,总是被嘲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bn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