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哉,生不逢时的谭嗣同

作者: 紫油烟机 | 来源:发表于2019-08-07 19:33 被阅读20次

    向英雄致敬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百多年前,在北京菜市口,一个年仅仅33岁的谭嗣同从容的走向了斩头台。谭嗣同是本来可以免于此难的。慈禧政变之后,武艺高强的大刀王五建议谭嗣同离开北京去南方,并且愿意千里相送,保他安然无事,他谢绝了;梁启超劝他去日本使馆暂避一时,然后再乘日本军舰或者南下上海、广州,或去日本岛,他也谢绝了,这两条路在当时都是行得通的,而且康有为已经登上英国的船,梁启超也准备走进日本使馆,但是谭嗣同就是不愿意走。他对梁启超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我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可见,在当时他是抱着赴死的决心而不愿走的。

    我在和同学一起讨论谭嗣同的时候,她说她以一个现在人的观点来说,谭嗣同死的太不值了,留着青山在吗?保全性命可以继续为中国的救亡图存奉献力量啊,而不是选择去死亡。虽然我不太赞同她的观点,因为我在阅读谭嗣同的传记中,通过对他本人的求学经历和个人受教育等方面影响,实际上,谭嗣同最后选择慷慨就义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当然我不是想讨论谭嗣同是不是死的值或不值。就谭嗣同选择就死而言,在人生中的所有苦难中,没有比死更深重了;而对谭嗣同来说,也没有比死更加的震撼人心了。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把维新大业继承下去,生,是一种策略,死,也是一种策略,而在生与死之间,谭嗣同选择了死。

    菜市口问斩,也许我们经常会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但是真正的问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的,不是大刀一挥,人头落地的。有些外行和生手,是很难一次就把头颅砍下来的,据史料记载,一个人被砍17刀才人头落地。而且在砍头中,还会以一个人的罪行大小来规定刀的锋钝,想象一下就该知道这种刑罚的惨重了。在当时的人,他们是都知道这种刑罚制度的,当然谭嗣同也知道自己不离开就会面临一种怎么样的境地,但是,他还是选择留下。

       自杀和等待被杀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谭嗣同这种方法就是在自杀,我想说的是,他是一种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绝对不可以以一种简单的自杀就可以概括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等待痛苦的过程,例如,你要打针,是不是在等待的时候,就饱受痛苦的折磨呢。当然这个例子也许不恰当,但是,我想说的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在漫长的等待痛苦的过程中是非常难熬的,尤其还是在等待一个痛苦的砍头。但是自杀就不一样了,自杀,是一个人自由地选择生与死的过程,是在一定思想斗争之后,自行决定人生的毁灭的。这和等待被杀是远远不相同的。

    我在了解谭嗣同这个人物的时候,真的被其深深地震撼到了,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让他从容赴死呢?且对这种赴死矢志不渝呢?在谭嗣同被关在囚牢之中的时候,他并没有心灰意冷,或者担心自己的命运,一直对赴死流血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他也坚信历史永远不会逆转,中国一定会有希望的,在狱中的墙壁上,他写下龙飞凤舞的诗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以从容的姿态走上了刑场,以一个悲剧式的死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谭嗣同死了,一个维新运动的第一流的思想家离开了,但是以身殉法,他的精神也让无数的中华儿女清醒过来,后来邹容,秋瑾等人,为国家危亡,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何尝没有此时谭嗣同的影响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悲哉,生不逢时的谭嗣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aia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