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吴俞昊同学给我看的第二本书,一般情况都是老师催促学生看书,我们反而倒过来了,学生天天要求老师看书。不过,我很喜欢这种关系,吴同学也乐此不疲。
昨晚和女儿讨论外国作家的书,虽然外国作品看得不多,不过每次看外国的作品,总觉得语言表现力非常强,没有中国语言这么凝练。于是我和女儿一致得出结论,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中国的语言一般力求言简意赅,语言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相比之下,结构较清楚明了,思维严谨。而外国的语言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活跃,一点触发多点。较中国人的浪漫含蓄,外国人更偏于理性与刨根问底。如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你很难想象一个老外单枪匹马冒着生命危险来探究那个时代“红星”们所做所为的目的和精神支柱,在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他通过观察、采访、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了解当时的中国,他刻画了红军战士和领导人、红小鬼、老百姓,也掌握了社会变革的前因后果,也探究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源……书本写得极尽详细,你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被他的这份热忱所感动;观点严谨而又考究,对历史的那份客观性,让中国读者为之佩服。
所以,对外国人的作品还是挺期待的。
言归正传,毛姆的语言,感觉似曾相识,有点像茨威格的风格。语言想象力丰富,在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他会铺排出很多故事或者语言来表述。他的语言应该比较有讽刺性,但是有时候又让我抓不到那个点,也许是我没感知到外国人的幽默点吧。我甚至肤浅地觉得,他的语言可以再精简一点,没必要触发出那么多的点,也许这是我思维的单一吧。
毛姆对被写者保持真实的还原,不刻意美化名人,这点非常值得欣赏。虽然这不是传记,但是也足以讽刺那些根据一点道听途说就发挥想象,美化名人的作家。其实就如此书前言中所说的:潦倒与伟大,卑鄙与善良,仇恨与热爱,这些可以毫不排斥地共存于一颗心中。
文中的主人公名叫斯特里克兰德,他本是一名普通的证券经纪人,一天,毫无征兆地“抛妻弃子”去追逐心中的梦想——成为画家。毛姆在文中以叙述者的角度带我们走进他,了解他,刚开始他和我们一样,不理解他的冷漠与无情,但是随着对他深入的了解,他带我们窥探到了一名天才艺术家的矛盾与痛苦。一个灵魂有天赋的人,哪怕他衣食无忧、家庭和美,他仍然感觉每天如同在黑暗中挣扎,他那喷涌而出的热情亟待他的激发。所以他们势必不被理解,势必要做出很多惊世骇俗的选择。
斯特里克兰德亦如此,他放弃了聪明可爱的一双儿女,抛弃了美丽端庄的妻子,每天挤在破烂的小阁楼里画那些世人欣赏不了的画。因为那些都是惊世骇俗之作,所以往往不被世人所读懂,在看似“丑陋”的线条色彩之内,那是赋予了原始的、自由的灵魂的画。
他一生遇到了三个女人,第一个是妻子,第二个是对他有救命之恩的朋友之妻,第三个是陪伴他到最后的女人。叙述者很巧妙地跟我们解释了,这样一位天才艺术家的感情世界到底是如何的,他每个选择背后的原因也尽量窥探一二。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感情只有原始的欲望吗?那最后一个女人为什么能成为他最后的归宿呢?也许毛姆也不能完全解释这样一位行为怪异的伟大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吧?
作为一名普通平凡的女人,仍然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些伟人是上天赋予他们特别使命的,他们也将承担属于他们的不幸或幸运!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74106/46cb55605a01b0c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