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孤微醺西柚
夏日渐进,天气越发干热难耐,楼下枫树林的知了群又开始“吱吱”叫个不停,旁边宿舍不时也传来一两声骂嚣,惹人厌烦。正午的阳光大胆而刺眼,就这么不加掩饰地直勾勾照进来,不一会儿我就起了一身薄汗。索性翻身坐起,打开风扇,从床头篮随意拿起一本书,倚靠着床头懒懒翻看,脑子朦朦胧胧像个浆糊。
昏沉炎热的天气最是恼人,我是不晓得啥时候睡着的,不过醒后脑子一片爽朗,脖子却酸疼得不行,心里的烦躁感也一觉褪去,耳边的嗡嗡吵闹也没了,一片寂静,当是通了“心静即声淡”之意了。
朋友近来迷茫找我诉苦,对自我产生怀疑,我当时脑子一抽,突然想起《劝学》一文。我是怎么做的?一是劝他出去走走散心,自然风光最能洗净浮世烦扰,散发心中郁结之气;二是劝他去读书学习(封校期间心浮气躁,他待不住闲的),学在古代有“觉”的意思,李炳南也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说句很直白的,当下我们很年轻,年轻气燥,没有定力,很难静下一颗心去认识了解自己的好与坏,通俗一点就是不够了解自己,所以一受外界影响就容易匆匆给自己下定义,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生来的这些年间去笑去闹,却很难给自己哪怕一点时间去认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躯体,更别说其中的灵魂了,静极生慧,愿意花时间去想去认识启灵(启灵在这里作“启发点醒内在隐没的那一丝灵性(真我)”之义)才有那么多智者,更不必说大师了。可是逃及迷茫,未来单一不变就索然无味,我本身只觉得没有那一条路是一定适合自己的,但我需要去认识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去一次次找寻那条道就行了。有时候,去做就行,多想无益。
可为什么劝你读书?因为读书可以用少有的时间去和一些伟大的巨匠灵魂“对话”,我之前觉得这句话就那样,可你读了一本本书后真的不一样!拿我举例,我谈一下我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一是不认识的字词查阅,学习了一个新的字词的用法是很难得的,我习惯用自动笔标注记忆。二是查阅书中提到的人或事,书中人物的生平经历和对当时影响,比如蔡邕,我先知道他制作了中国古代四大名琴焦尾琴,再去了解查阅他的生平,他的经学书法造诣,再到其女蔡琰的经历,搜索她的《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当我尝试去理解作者的语境感想,去拜膜一位位大师巨匠的灵魂佳作,凡有所得真是不一样的震撼。
读书也是一个独处静心的时刻,当你去思考书中的问题就是“觉”的过程,有了一次次的觉才能更深入认识自己,也不太会容易否定一个人,比如说高中的我,初中的我等等,犯过傻,质疑过自己,我都很理解,每个阶段都如此,不过是年少轻狂,如同书中说的人,我们有过一样的“错路”,但也有不同的体会想法,人有过自卑,有过自傲,缺少不了自信。但我真的想让你去读读书,那些名著经典,不拘泥于中外,各式各样的,去读去看,一些问题我不懂,或许我懂,但我表达不出来,但这些书中能有我想说的话。
不过,现在在看我提给他的“学”,有部分不妥,这个“学”不一定拘泥于课本,山川草木,风景人情,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意蕴点的琴棋书画诗酒花都是可以的,毕竟是借鉴一下,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