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个微信公众号一个作者大力推荐过的,于是,我就购买并阅读了。
虽然这本书讲的是用户思维,但是对于我的职业来说,也非常有帮助,进一步启发我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视角出发教学、备课。另外,从育儿角度说,也是有用的。
这本书很容易看。图文并茂,文字并不多,但是,全都是精华。图形,真的让人印象深刻。排版美观清晰简洁大方。逻辑性强。写得悬念迭起,以一个一个相关的问题串起了整本书。吸引着读者不断地往下读。。
书中涉及到很多其他书籍和理论,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很多以前看过的书和道理。
但是,真正要做到真的很难,就是要去真正脚踏实地地思考,行动,调研,尝试,设计等一系列的事情。
书籍摘录:
卓越用户的成长曲线
首先要为工具绘制一条标有重要里程碑的学习曲线,
然后再为具有吸引力的应用场景绘制一条标有重要里程碑的学习曲线。
事实上,最初的动机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帮助这朵火花变成一团可持续燃烧的火焰。
需要做好两件事情:
帮助他们持续不断地构建技能、清晰度及能力
帮助他们保持渴望成功的愿望。
无法给予用户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和工具,从而尽可能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变得更为高效。
专家(即在一个领域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任务上,有着可靠且卓越表现的那些人)从“不能做”到“精通”构建技能。
专家从不停止增加新技能。
专家既有意识地构建技能,也无意识地构建技能。
专家会改进现有的技能。
在能够成就专家的所有领域中,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专家练习得更好,在相同的时间里练习得更富有成效(练习活动符合刻意练习的标准和要求)。
目标明确、形式清晰而且行之有效的练习被称为“刻意练习”。
设计练习,使其符合如下标准:完成一项细粒度的任务,经过一到三组45-90分钟的练习就能达到95%的精通度。
如果你无法达到95%的精通度,请停止练习!将任务划分为更小的子任务,或者降低要求和标准。
那些成为专家的人的第二个特征是:他们接触了大量高质量的专业技能。通过大量高质量的接触和反馈活动,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感性知识和技能。
在接触足够多的反馈之后,你的大脑在无需意识介入的情况下,开始发现模式和潜在的结构。伴随着更多的接触,你的大脑开始静心调整它的感知能力,最终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你的大脑也可能够从中察觉更加细微的特征,并且将信号与噪音区别开来,即使你无法解释其中的原理。
所有领域的专家都在学习和利用无意识的感性知识。
为了帮助大脑准确发现更深层次的模式,如何设计高质量的感性接触活动呢?
使用大量的、高质量的、表面有差异单性质完全相同的实例。
当你确实需要展示错误或者不良的实例时,营造“不适感”。
使用不良实例的最好的、最安全的时间,应该是在学习者对“优秀”实例具备了强大的感性认识之后。一旦他们对优秀实例有了可靠的感知,讲能够自动地识别出不良的实例。通过培养和强化他们对优秀的、对的以及正确的实例的辨识能力才是教授他们识别低劣的、错误的以及不良的实例的最佳方法。
帮助用户前进
1排除障碍
我们通过一个强烈的、迷人的、极具诱惑力的承诺或目标吸引他们不断前进。
帮助用户排除障碍要比引诱他们更有效。帮助他们向前推进的最佳办法,就是集中精力排除那些阻挠他们进步的障碍。
在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鸿沟:
技能鸿沟
关系鸿沟
让他们继续前进的秘诀就是:当他们遭遇困难时,承认这些困难。
他们放弃不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困难,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困难只是暂时的,也是正常的。
有理由相信事情有改善的可能。
有理由迎着困难继续前进。
有理由相信这份付出是值得的。
需要诚实。把事实告诉他们。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和对你的信任马上就会大幅提升。恢复信心可以帮助他们释放更多的可用于思考和做事的认知资源。
假设用户使用工具时,或者身处更加的应用场景时,你在他们身边,预测他们最可能熬出的表情和最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那些他们无法告知你的体验,以及更重要的,为你无法给予他们的关注和反馈,给予补偿。
在补偿这件事上,多多益善。
想尽各种办法,找到用户的痛点。
不要隐藏或拒绝承认问题。你必须修复这些问题,让问题完全消失,或者把事实告知用户。
告知他们的方法和途径应该尽可能广泛:
2 进步+回报
为了帮助用户不断渴望进步,应该给予他们:
一份描述前进路径的指南,帮助他们了解当前所处的阶段;
一些想法和工具,帮助他们尽早、尽可能频繁地应用当前掌握的技能。
理想的成长路径图如下:
清晰的成长步骤– 从初学者到专家;
一个评估当前状态的有效手段– “你在这里”;
一个高度可信的理由,让他们相信,成功不需要“天赋”或运气。
成长路径图关注做什么,而不是学什么。或者说,成长路径图,关注点是技能,而不是知识。
仅仅知晓成长路径存在,就是强烈的动机来源。
寻找现有的路径
创建路径
按照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才是有效的成长路径,即使它并不是最佳路径。
用户应该具有韧性。
“在所有那些能够激发情感、动机以及感知的日常活动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够取得有意义的进步。长期来看,人们感受到的进步越多,他们取得更大进步的可能性就越大。”
帮助他们相信他们将会变得更出色,这很重要。
帮助他们真的变得更出色,这很重要。
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们正在变得更出色,这很重要。
帮助他们从进步中收获好处,这种重要。
降低“做有意义的事情”的门槛
畏惧感会使用户“出师不利”。
如果想让用户在初期就感到自己很强大,我们必须预设一些补偿措施,鼓励他们尽快上手实验。
说服用户,让他们大胆些。
让他们能够自幼尝试。如果我们想要他们学习、成长、进步并且保持活力,就必须给予他们相应的信息和工具,帮助他们从失败中恢复,而且还要使他们相信,他们不会有任何损失。让他们有安全感,鼓励他们“无需担心,大胆尝试”。
“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超越用户最初的期待。让他们为自己的新能力感到惊喜。让他们为自己的成果感到喜悦。鼓励他们做一些新的尝试。
让他们感觉自己更加富有创意、聪慧、强大和能干。
理想的用户成长路径是一系列连续的循环,每一个循环都有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随后是以感性接触的方式进行的技能构建活动,然后是回报。
设计一个激动人心的回报循环
最好的回报:内在激励体验
我们真正期待的事,能够找到一些真心喜爱的事情,我们做这些事情无需任何外部的奖励或者压力。这是一种内在激励体验。【李,赋予多重重大意义】
强大的内在动机:高清晰度与心流
高清晰度,更丰富、更深层次的体验,能够欣赏一般人无法感知的细微内容。
与一位水平相当且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一次具有高清晰度的交流,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激励体验。
心流,在心理学中,心流是“最优体验”– 一种完全沉浸于当前活动而丧失时间感知能力的心理状态。
要想进入心流状态,核心要点就在于挑战难度与当前能力之间的匹配和平衡。
给用户提供具有高回报的技巧和诀窍
为这些技巧和诀窍创建一个网页、PDF文档或视频,最好附带一个层次划分清晰的技能水平列表。对于更大的应用场景或领域来说,你也许可以给你的用户推荐一些有用的网站。如果你已有自己的用户社区,估计用户贡献他们的技巧和诀窍。
精通半个技能完胜一堆半生不熟的技能。人们在入门时需要“半生不熟的技能的最小集合”才可以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在用户成长的早期,技巧和诀窍不仅有助于他们掌握一些“半生不熟的技能”,即使在高级阶段,它们仍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这藏做事为了帮助用户绕过不必要的长路。
技巧和诀窍就是一种帮助用户进行更高水平练习的方法,即使他们还没有理解这种“捷径”背后的原理。
维护认知资源
意志力和认知加工能力从同一个资源池中获取能量。
对于意志力和认知任务来说,只有一个资源池。
确保用户把稀缺、易耗的认知资源用在正确的事情上
你可以把认知资源看作是银行账户,每一项认知任务或者每一次对意志力的使用都是针对该账户的一次取款活动。
用户在认知资源管理上的核心任务就是减少资源泄露
蔡加尼克效应
苏联心理学家布鲁玛·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认为,对于未完成或暂时中断的任务,我们的大脑会为其保留一个“后天进程”,这就是蔡加尼克效应。当你正在做其他事情是,你的大脑仍旧在后台消耗认知资源。处于开放或未完成状态的后台任务越多,可用于当前学习、练习以及其他事项的资源就会越少。
如果你的大脑“相信”某物或某人针对未完成的认知任务有一个可靠的应对计划,它就无需花费资源“担心”这项任务。
要向减少认知泄露,应该把认知工作委托给外部世界(这样它就不会滞留在用户的大脑中)
要想减少认知泄露,设法让正确的事情成为最可能做的事情。
“将正确的事情变得容易,让错误的事情变得困难。”- 驯马师格言
要想减少认知泄露,设法让正确的行为变得自然和明显。
要想减少认知泄露,不要让用户选择
把选择决策权移交给他人,能够让用户从猜测中解放出来,节约和释放需要为此付出的认知开销。
在理想情况下,我们理应给予用户尽可能多的选择。但是,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默认的、预设的和推荐的选项。尤其是在开始阶段,应该由我们做出选择,这样的话,用户就无需为此费心了。
对于用户来书,你应该是专家,是导师,是引导员。
你应该自信地对他们说:“相信我,根据你的愿望以及现有的能力,这是你们的最佳选择。”
要想减少认知泄露,帮助用户内化技能
大多数人在学习复杂技能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同时学习过多的子技能。你应该每次只精通一项子技能。
要想减少认知泄露,传授使用技巧
要想减少认知泄露,帮助用户处理琐碎但重要的事情
要想减少认知泄露,减少对意志力的需求
要想减少用户对意志力的需求,帮助他们构建习惯
要想减少用户对意志力的需求,帮助他们体验内在激励
要想减少用户对意志力的需求,帮助他们的大脑集中注意力
穿越大脑的垃圾过滤器
我们必须帮助用户的大脑同意:
这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
这是一件值得集中注意力的事情;
这是一件值得记住的事情。
我们必须把用户想要做的事情转化成用户大脑关注的事情。
大脑关注那些令人害怕、具有威胁性的事情。
大脑关注面部表情,尤其是那些表现强烈情感的表情。
大脑关注幼小的、看似无助的人和物。
大脑关注那些能够触发强烈情感的事情。即使你的大脑不知道某件事情为甚有趣,它也会认为你的情感反应(即使非常细微)足以成为使其出穿越垃圾过滤器的理由。
大脑关注那些怪异、惊奇或出人意料的事情。
大脑想要了解事情的进展和结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大脑渴望得到答案。
不断询问自己:“为了吸引大脑的关注,我能做些什么?我应该如何触发情感?”
创造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
通过有吸引力的、有用的、感人的实例、照片或故事获得大脑的关注,可以节约认知资源并提升记忆力(针对必须记忆的事情)。
利用应用场景说服大脑
使用“为什么?那又怎样?谁会在意?”策略
大脑不愿意把稀缺资源浪费在那些“小”的思维跳跃上
应对大脑的垃圾过滤器的最佳办法,就是减少需要通过过滤器的事项
大脑喜欢即学即用式学习,而不是储备式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