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友这个词是什么时候流行的呢?是不是每个90后都曾经有过一个遥远的她or他?
说来搞笑,知道有笔友这种东西的存在,还是因为初中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呐,所谓的penfriend,记忆尤深。
是年纪大了吗?最近经常抓起过去的事物。哈利波特系列重刷了一遍,初高中的日记、相片还有毕业册重看了一遍,还跟老妈回了母校~真的不知道是怎么了?
打开装满旧物的抽屉,中学饭卡贴的保护膜是网球王子,那时超喜欢不二周助。音乐课上学的乐器是口琴,现在一点都不懂吹了。和同学交换的照片的背景是黑板,上面写着“坚决苦战,中考必胜”。当时玩得好的同学都一起照过大头贴,各种造型看着搞笑。当然还有所谓的悸动。
今天,突然想要一个笔友。96年的在老家已经算是24岁了,真的不年轻了,人生铺满了四分之一。或许,又可能真的是因为过年,最开心的不再是自己的时候,过去和回忆是充实假期的一种形式吧!
突然想想,除了课上的纸条和小时候的书信比赛之外,自己从来没有写过信,从来没有寄过一封信,这算不算是一种遗憾呢?
上了大学之后,偶然听到有人收到明信片的消息,感觉好好啊,很羡慕,就是明信片,我也没真正收过,只有过校园活动免费送的那种,说来心酸。
是文科女的矫情吗?还是我自己患了文艺癌。对于书信交流这种方式,真的很向往,给人的感觉是美好、单纯与真诚。
当初刚用QQ的时候,按着自己的要求,加了很多喜欢的城市,合适的年龄的陌生人,那时的自己很勇敢啊,开头一句“你好”,后续激动人心。但是现在,就算是认识的同学朋友,都懒得放进自己的朋友圈了,更何况陌生人呢?
有时想动动笔,有时想写写心情,有时想分享感觉,有时想寻求建议,如果有笔友,就算他或她没啥建设性建议,但有表达的对象,也是一种幸福吧。熟悉的陌生人的作用,有时比同学朋友家人更能给人安全感。
比如今天,看着一抽屉过去的东西,那感觉很想分享啊。可是要跟谁分享呢?大家忙着过年吧,朋友圈又太公共,如果此刻,有一个远在他方的朋友就好了,我可以写信,既满足表达,又充分良好。
是不是每个人骨子里都是孤独的。我的语言,我的心情,我的表达,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这似乎成为了风格,感怀加奋进永远都是我发朋友圈的态度,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觉得我是装深沉,但这种形式真的是我的习惯啊。
总在乎别人的看法对自己不好,但是明知道是这样,也不自觉地在乎着,总在别人的眼光中成长与改变。
题目是:今天,我想要一个笔友,想着想着,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如何扣题了,所幸“我的文,我可以自由”,不管写什么,能表达就是幸福。
在科技发达,交流便利的今天,邮局是否便利,邮筒是否有信,邮票是否售卖,我已经不太清楚了,但仍旧招募收过信的你,仍旧期待有信收的未来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