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人际和谐难点在于接受不同看法,尤其直接反对自己的看法,非常考验情绪管理能力。
我们又知道,所谓情绪管理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延迟满足需要”,遭遇不同看法自己丢了面子或者事情不顺利,当然是需要没被满足,会出现负性情绪,对策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延迟一会满足自我需要。
延迟满足自我需要,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即时满足别人需要,这就是“强者能示弱,弱者才逞强”。
做到即时满足别人需要,意味着得尊重别人看法,这就是别管人家说的在不在理,自己认可不认可,要坚持“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坚决捍卫你说出来的权利”。
上面这个说法带有“强制”意志力味道,不太好坚持,那么我们再给个合理解释,更好理解和尊重别人。
这个解释可以描述为,每个人特有看法尤其看似不合理不讲理的看法,都是对本人有利的,都是曾经带给本人好处的,可能属于过时的认知地图,不过暂时没有能力更新罢了。
再打个比方,老人家腿脚不好,走路蹒跚,你非要劝说快点走,别扶东西走,甚至要求跑步走,显然是荒唐的。就好比拄拐杖的人,腿脚没有好之前,你让对方扔掉拐杖显然愚蠢的是自己而不是对方。
一个人特有的看法、想法、观点、思维、认知水平,都是这个人走路需要的拐杖,没有能力替换之前要认同这个拐杖。你着急拿走人家拐杖,又没有提供其他更好支撑方式,人家不和你急才怪呢。
这些看法来自哪里?很多理论解释,比如原始家庭影响,比如个体特性心理,比如学习成长经历,比如社会环境影响,由此出现各种理论流派,来帮助需要解决心理问题的人。
但共同特点是,不能急,慢慢来,先认可理解尊重独特看法,深入讨论某个话题,找出习惯性使用的拐杖和地图,看看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替换,这就是助人自助之路。
比如,家长焦虑高考孩子学习不努力而求助,先理解这个情绪是人之常情,我们要讨论先看到处理事情思维言行模式,是否如何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为了孩子努力学习,可以做学什么,不可做什么,有时候不做什么更重要。换句话说,焦虑说明关心孩子,只不过保持适当水平很有必要。
小结,为何要尊重别人看法?只因为这些看法是这个人的拐杖,是人家的认知地图,就比如我们也有这样的拐杖和地图,可能是过时的,非必要的,但是不求不帮,无害别人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