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与西学的互通
林汉扬 3204 120 收藏2021-06-15
王阳明心学告诉我们的最大真相,是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常常因为了养家涂口而工作的过程中时,被生纷杂的事务和客观环境所干扰,故而容易陷入社会的“从众”以及“客观环境"的动态变化的“波及"而迷失了自我,这样根本就不能看到世界的真相。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与世间之间,都不自觉地隔着一堵墙把自已封闭起来形成了一个个松散的个体“粒"而彼此不相联系。
故而在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理活动虽然是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在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而只有当我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在跟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趋势过程中也能做到“动中有静”使主客之间在正负反馈信息对称以及和谐相处时,我们的心才能感应到“超我"中世界的价值事实存在性。
对于这个道理,有人对王阳明的心学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并认为其背后是一种世间很高明的心理学。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心不动"其实不是心处于死寂状态,而是一种平衡状态的“平常心”,故有“平常心即是道"之说,人的“心”是主我与客我(对象环境的我)之间互动的机要,当客我变化时,主我就要通过“心"来调节适应新的客我(环境对象)从而达到与“主我"新的平衡状态,而这种“平衡”不是物理学的随着熵增终结于无序的“热平衡”,而是远离它随着主体系统的熵增递减走向有序化发展之道的“有序平衡",故大名鼎鼎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说:“生命以负熵为生,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对抗熵增的过程”之论点!
“熵”概念源自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指一种系统的混乱程度,即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以“孤立系统”状态的事物总是从有序向无序转化。这种混乱转化是一定存在和增加的,所以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熵增定理,不过,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这个是从广义的物性(天道)的相对宏观角度来分析,而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虽然也属于“物”的一种,但相对于非人的客物中的“熵增”或“熵减"不能完全等同于人,而是具有相对性的以人为主体的“人熵”的增减,故作为主体的人要想从环境中获得负熵(熵减)就是意味着人在与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的发展中以“开放系统"形式自视自己而不能封闭自已,这时,个人不再仅仅是被视为“粒性”的系统,而是处于客观环境的“场”中粒(物)与粒(物)之间在场效应中“波动”涨落起伏,在人生的起起落落的涨落波动的风口中,有人被大浪推起达到浪尖,也有人陷入了低谷。
故而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实际就是“主我"与“客观存在”互联互动的有序和谐一统的扩展上升的运动过程中要懂得乘势借力才能“马上成功”或站到巨人那肩膀上挑高望远、高瞻远瞩,也是我所提出的人的“道的发展方向过程”一种把握先机的体现,这个所体现的就是“客我”的优化过程。这个过程又一分为二,即“道的内求法”和“道的外求法”之分。
“内求法”一方面是通过心理机制让人(主我)进入潜意识(反省、入静等自我对本我的作用)态回归先天自然自律神经(元神)主导的自织组状态中,神经中枢主导的显意识态(识神)退位,在恍恍惚惚、若即若离之间觉醒发掘调动人体内在的潜能推动机体内在进化,使人体系统内部更有序优化合理健康,从而达到肉体和精神延长健康寿命与高效的状态,才是弃有归无之态之真谛。另一方面是以自然科学(主要是医学)手段通过外物(生物医疗器械等工具、药食)等来修复人体本我的机能甚至是修正有利于与环境适应的基因来达到内外有序平衡的方式,这个是物的人(道)化过程。
传统的通过心理机制方式回归人的先天自然属性的确也是人之道的一个方向,但它是在天道(客观存在环境规律)不变时,选择通过主我自已特化顺天道而进来达到与道同在,这种是相对被动的适应环境自然,达尔文的进化论正是人(物)与物竞,优生劣汱,适者生存。这个适者“适”的是天道(自然),而后者以经济管理、医学和智能科学等等借助环境外物方式反哺获得互利互惠与有序化控制生产资料并让其向有利于人道方向发展的劳动的物化过程,也即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过程则不仅仅是被动适应了,它是人群(社会〉物(自然生态系)大系统(宇宙)的过程,而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或心即宇宙的过程。
虽然也是主要以提高人的精神(主观意识)对物质(客观环境)的有序和谐平衡,但它不只是像许多动植物那样改变有机体自身结构形态的单方面进化,是精神主导物质机体,从而解放自身与自然的大融合大系统有序化发展,也是天人合一发展自内而外发展的另一个方向,科学与道不但不冲突反而是道的另一面,一直以来人们以为科学的发展是反道的,或把以阴阳术数推演的“道”作为根基的国学当作伪科学,这个说法才是错误的,主要是不懂《易》的神棍太多了,混模的其中的精髓所在。
在《马经》中:“物化劳动是指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人类劳动”。可见,“物化劳动”过程的扩展运动,就是人类把本来不确定不可控制的相对无使用价值的自然环境中潜在的资源→生产资料→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劳动者(包括主我)在对客观环境劳动力耗费与认识反馈过程中的“物化”,这种“物化”的过程也是人类劳动生产力的过程,其实“物化”这个概念并非马克思的原创,早在二千多年前庄子就在《齐物论》中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奠定了物化的心理机制,它是一种物我(客主)互为一体的融合,是“天人合一”。物化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互化,也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一个剑客每日练剑擦摸爱剑,当达到对它使用价值了然于心并能随心所欲发挥它的最大使用价值产生剑即是我,我即是剑的“人剑合一”境界,同样道理,汽车与主人在磨合到一定熟练程度以及在熟悉的道路上开车时,车主也会有在驾车时产生“人车合一”的感觉,更夸张的有玄幻仙侠小说有对法宝的“练化"以达到法宝与心识互通并认主之说,都是物我互化过程中人对物的可控确定性提高的表达,小说随有夸张,但随着科学尤其是类似“万物互联"技求以及意念遥控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将会达到一个空前的大发展,而同时,由于在信息系统这个媒介平台让产权人与拥有的生产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之间全开源标识互动,使资源(或资本)与主人(所有人)之间的(私有化、可控确定程度)关系更紧密。
在马克思理论认为客观环境是人类造创与征服的对象,对人类社会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就是自身的劳动凝结物化在对象,把它们从无价值的物品中形成有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这种“物化劳动”就是客观环境的向“物我化”的一种体现。故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属性”其实是“劳动物化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属性",因为只有人才更懂得把本来可能是“死"的物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活"物为自己支配!
价值是人(心)与物(客观物质存在环境系统,也可以称为自然)的统一,是人在感觉、认识、改造、征服客观物质存在环境世界的过程之中所耗费的舍(耗费成本)与得(获得回报),价值就在这一舍一得的衡量之中,舍与得之差,我们可以称之为“价值差”,效用价值论的“价值”重于“得”,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重于“舍”!而衡量两者的都是货币这个中介(价格),价格其实是价值的信息译码体现,可以用“A价值一货币一B价值”来表现,在市场上实际就是商品流通公式(W一G一W)。
从经济学的哲学思想上或信息论的角度来分折,我认人(的主我)对天(环境)信息的掌握程度越高,则商品交换中的两种社会价值越接近,信息程度的掌握程度最高为1(100%),最低为0,1是绝对掌握,这是完全信息对称假设的科学假设分折,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而0则意味着对其一无所知,人对物的价值衡量处于信息对称性在0∽1之间,从心理学或人体信息机制角度上信息是主我与物之间的正负反馈过程,这个过程中,人对物的“价值差"即“信息差"的掌握越小表现获得该物的困难度或舍(成本)越小,反之,越大!而人对物的掌控(感觉、认识、改造、征服)是一个从0→1的信息量度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在对物(自然客观环境)标识的过程,也是对价值的掌握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人的立场上机器是人制(创)造的,但机器的运作不能算它会创造,因为会创造的的智能系统意味着它已经有了与人类智能类似的自主性思维,所以目前它还只是体现为人在掌握机器的运动规律过程中人的劳动能力的延伸,但“人力有穷尽,天意命难违”,这是信息相对不对称时,人的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使用价值就会产生边际递减甚至是负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去目的地方向错了(信息不对称),借用机器(车)只会比脚力步行更远离目标,这个是车的原因还是人(主体)的原因?只能说都有,但人(主体)在此起了主导作用,但如果未来的交通工具全智能化了,坐的车是由运输公司的智能系统的程序来自动操作时,下单时,乘客的目的地输入正确,而程序出现出现问题导致了误差,那么,这责任是乘客的原因还是运输公司的系统问题?
如果未来的交通工具全智能化了,坐的车是由运输公司的智能系统的程序来自动操作时,下单时,乘客的目的地输入正确,而程序出现出现问题导致了误差,那么,这责任是乘客的原因还是运输公司的系统问题?如果是运输公司系统问题,公司的所有权人就要负责任,但由于上面的乘客作为主体,那么,运输公司以及其所有人就是宾(客体),乘客(主体)在此事件中受害所产生的价值损失是否理应向运输公司的所有人索赔?可见,价值大小的量度以及其决定正是在主与客的关系中主体与环境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信息对称性程度的差异,就是说如果乘客会算命(对自已乘车与可能发生好事件运动规律完全信息)能预知到坐该车会出事,那么,他可以不坐该公司的车而选择其它出行或改时间与地点,反之,运输公司的技术管理人员与所有权人知道发现了系统故障问题而出现事故能作出修正也不会出事,但还是“信息差”导致了“价值差”变化的问题。
国学有悟道与得道的说法,用我的理论解释所谓的悟道就缩小“信息差”(减少信息熵增状态),就是控制“价值差”(剩余价值)从而达到使“价值差”(暂用符号M表示)从负和零的状态转化为相对于主体为正的使用价值或有用能(获得负熵态的做功值),而“拥有的价值"则是人(主体)可控的总能量(暂用C表示:C=c+V),“拥有价值”(总资本C)包括主体的劳动力价值(V)与拥有的财物使用价值的价值(c),c作为相对确定性可控的对环境占有价值,而V则是自有的劳动者的劳动力或生命价值也是相对确定可控的,相对不确定不可控的是环境变化运动的价值,也即“价值差"(M),而一个周期循环之后的总价值实现(W),它们的关系是新创造的总价值W=C+M,当M<0时→W<C,说明在拥有生产资料(资本c)的劳动者(主体)在开放系统状态下也会走向熵增,更别说只凭劳动者只耗费劳动力(v)的封闭系统了,这个是自然科学思维的分折,但社会科学家(比如马克思)站在人学的角度,把总价值W的实现看作是劳动者从自然环境的劳动过程中获得的,①当M>0时,有W-C=M>0或L-v>0时,②当M≤0时,有W-C≤0或L-v≤0,在①中认为这种增殖是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价值或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即把原来未知不确定不可控的潜在资源,是由于劳动者的智能信息对称性(科技知识、文明)的提高从而使劳动力使用价值L(L=W-c)所致,所以,价值差(剩余价值)M=(W-c)-v=L-v>0→M>0,为正值,这样的分折也没有错,不过是相对角度不同罢了,这样就把“玄学”转化为“科(显)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