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的精华,在于创建清晰、牢固的“心理表征”,如果没有创建“心理表征”,任何的练习都显得太单薄无力。
那“心理表征”是什么呢?
书中的定义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我理解为:一种印刻在心里的、可以不断迭代、细节清晰的标准,用来指导身体进行特定的练习,并对练习结果做出反馈。
一、心理表征的创建过程
“心理表征”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创建的,它需要与练习一起不断迭代,使之具备更加丰富的细节,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
首先,先要根据前人已有的经验创建尽可能详细的“心理表征”轮廓;
其次,通过已创建的“心理表征”制定练习计划,并将练习结果与“心理表征”对比,多次重复,找出“心理表征”可以优化之处;
然后,用优化过的“心理表征”匹配更精细的练习计划;
最后,每次都把练习的动作做正确,一次又一次不断地积累,直到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卓越,而且成为你根深蒂固的习惯为止。
二、心理表征的具体应用
关于“心理表征”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视觉形象”。
比如一提到圆明园,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教科书上断壁残垣的景象,那个景象就是圆明园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所有关于圆明园的信息都被整合到一个全面的概念中,这个概念由“圆明园”这个词表征。
现在,你听到这个词,不必搜索记忆,便能想起关于圆明园的各种细节,而且所有这些信息都可以即时访问。你不仅将“圆明园”这个词添加到了你的单词库中,而且也添加到了你的心理表征集之中。
《刻意练习》中一直在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运用“刻意练习”的思想着重打造的是对特定技能的熟练掌握,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对知识的记忆。
在国际象棋领域,任何一位成为顶级大师的棋手,无不曾花费大量时间钻研高手下过的棋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打谱”。
全面研究棋子位置,分析优劣势,预测下一步战术,如果猜错了,再复盘一下漏算了哪里,直至透彻掌握每一局的精妙细微之处。
研究表明,用来进行这种分析所花的时间,而不是与其他对手对弈所花的时间,是对国际象棋水平高低的唯一重要的指示符。
通过多年的打谱积累,众多的棋局在棋手心理形成清晰的、有规律的心理表征,使得他们只需一眼,就能辨别出棋子的规律,不仅是它们的位置,而且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心理表征”与“格物致知”及“知行合一”的关系
“心理表征”与“格物致知”都有建立、积累、迭代的过程。格物致知更倾向于知识的探索研究,往往脱离于现实生活,只局限于“知”的境界;而“心理表征”的范围则无所不包,但在这里,它倾向于对特定技能提供指导和反馈。
“知行合一”的特点在于“真知必能行”,比如一个人当真懂得孝道,那他一定能做到孝顺父母,敬爱家人,如果他深知圣贤书中的真理,则他势必成为一代圣贤。
但是,这并不适用于需要实际操作的技能的养成。比如,无论一个人对打高尔夫的技巧多么烂熟于心,但如果他没有形成肌肉记忆,仍然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球员。
当然,中国古人提出的概念似乎与当下的社会并不那么契合,加之时隔几个世纪,让那些概念在流传之中逐渐模糊了原有的意思,所以适当用自己的理解探寻其中的奥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