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布衣居于陋巷而乐其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古代的圣贤、文人雅士许多都在身体力行地阐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在《论语》中,“君子”被解释为“品德高尚的人”,他们从心而为,依道而行地运用身外之物,而没有为这些身外之物所活。君子所从的心是“仁心”,君子所依的“道”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既已有了仁心与道,君子终生便有了行事的目标,他们不因外物,不因一时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便有了范仲淹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臣,有了孟子大丈夫式的布衣市井。而在《大学之道》的阐述中,天子若以修身为本,将仁心与道放在首位,便可达到天下大治。
而若是“为物使”呢?范进一心只求中举,且不论未中举时的彷徨、自我否定,就是中举之后成了疯子,周围所有人态度的180度大转变,无不讽刺批判了“为物使”。
一心只求“物”而“为物使”,最终不仅求不到物,还会失去为人的本心,甚至落在千古的骂名。商纣王一心沉迷于美色享乐,最终在巨鹿之战中“以多负少”,成为了后世君王必听的警训。
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若是不将仁心与道放在第一位“为物使”,则必将走向失去人性与失去民心的极端。
由此可见,“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的原因与重要性。而这句话对于信息纷繁错扰的现代社会,也有卓越的意义。
当我们在上网搜索资料时,要将这个目的、“本心”始终跟贯彻,这样相比于信息闭塞的古代,我们无疑能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这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君子使物”。
而若“为物使”,被网页上吸引人的弹窗与资讯“勾”离了本心,我们便会在网络上浪费大把的时间,未完成原来的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排山倒海的“垃圾信息”使我们大脑沉沉而空空。这些没有思想的“物”驱使我们,放空我们的心,让我们更难抓住本心和道,进一步,也只能选择“为物使”。
从日常生活“上网检索信息”这一件小事中不难体会到:现代人应将“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时刻铭记。
我们不仅要吸收先贤的智慧,更应将他们的思想抽丝剥茧,抓住核心本质——仁心和道。我们周遭的环境与体验感悟和先贤不同,但“从心而为”、“依道而行”是每一个时代的真理。哪怕一时“为物使”,也要时刻反省,在发现错误后及时止损,向“君子使物”的正道靠近,不能一味沉沦、自暴自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