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孟子见魏惠王,被问到有什么有利于国家的计策,孟子答道:“大王何必说要利益呢,只要有仁义就够了。如果每个人都说什么是有利于自己的,那国家上下就危亡了。而谈仁义的人,没有不仁于自己的亲人的,也没有不义于自己的君王的。”
也就是说,如果君主能以仁义作为治理国家的内在法则,而且国家上下的人都能守住仁义,那国家没有不好的。
但以何作为仁义的起点,其实还是需要有利于民。
谈仁义也并非不谈利益。逐利是人的本性,而仁义是在本性基础上通过克制实现共生。就像有个小故事,一个人到了地狱发现所有人都坐在一桌吃饭,而筷子太长了根本就吃不到。然后他又到了天堂,发现同样是长筷子,而每个人都吃饱了,因为每个人都用长筷子在喂对面的人。吃饱饭是欲望,永远不会变,但实现欲望的办法却是可以通过互利互惠实现。
所以,无论这里所说的仁义,还是礼乐、法度等,核心都是想让一切变得有序,形成一种约定俗成、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代替各自为战、以私欲为价值取向的无尽争夺。但最终目的仍然是利益,只不过先是通过群体利益的共赢,而后是个人利益的再分配。
那么作为上位者,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要扮演的是仁义这条价值链上的起点,以及利益再分配时的让利者。也就是说先让百姓获得利益,以此开启仁义的链条,而国家在长治久安过程中获得的利好也更多的让利给百姓,才能真正让大家认同仁君圣主,更加把仁义这条线做起来。
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很多老板说员工不为公司着想,但这个时候请你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把员工当成了什么?是不是在盘剥员工的剩余价值,是不是考虑怎么让他们拿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现代企业中企业与员工的双向选择度很高,尤其是智力行业,本质上一群人凑在一起创造价值,员工与老板的关系更偏向于合伙关系而非雇佣。如果老板起头就是想谋私利,那么不好意,你已经把所有人推到你的对立面了。你想着让员工卖力还少花钱,那员工又凭什么要为你着想呢。所以对于企业老板,想劝告一句,做企业是来赚钱的,但千万放平心态,唯利是图,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