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东周儒学浅议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

《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

作者: 原耕0119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21:12 被阅读50次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自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有利于我国的建议吧?”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何必说‘利’呢?只说‘仁义’就行了,我也只有‘仁义’可以相告。我们想:做王的说:‘有什么有利于我国的?’,做大夫的说:‘有什么有利于我家的?’,士和普通人说:‘有什么有利于我自己的?’。这样,上上下下交相争夺‘利’,国就危险了啊。万乘兵车的国家中,杀害君主的,一定是有千乘兵车的大夫;千乘兵车的国家中,杀害君主的,一定是有百乘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万乘之国有千乘兵车、在千乘之国有百乘兵车,不是不多了。如果他们先追求‘利’,再想到‘义’,那不夺了君位是不会满足的。没有仁者会遗弃亲属,也没有义者会枉顾君主。大王您只宣讲‘仁义’就好了,何必孜孜于‘利’呢?”


    见解:

    在这里,孟子讲述了“义”、“利”在国家治理中的先后、取舍。这里的“义”、“利”不可用当代汉语之词意理解,依据原典,我在这里浅解一番、抛砖引玉:

    “义”——安其本分、尽其职责、成其政事也;“利”——纵欲、制人也,因而“交争利而国危”,为的是自己而非国家。

    孟子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认为应当“先义而后利”。如果想要国家稳定且发展,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合理制度;在这个合理制度下,做臣子的、做君主的——总之,一切统治者——就应当安守本分、尽全职责、完善工作,而不沉湎于凌人的快感不耽溺于物质的享受。而这一合理制度的建立,当然也依靠于构建者“先义”的认知;否则,建立起来的一定是盘剥无度的制度。

    这就意味着,“先利而后义”的认知不是站在国家的角度考虑的。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物欲,会不惜打破一切;为了体验霸凌他人、唯我独尊的统御感,会不惜残杀任何人。就像孟子说的,如果“先利而后义”,不夺取君位是不会满足的。所以,“先利而后义”的出发点显然是自我;我想,当代的大多数贪官一定是“先利”的。

    要想准确理解孟子“先义而后利”的主张,一定要注意他的立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浅议——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qi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