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粱,米名也。”《说文解字注》:
(大意)“粱,禾米也。”《说文》的各版本都写作“米名也。”现在更正。
(段玉裁认为《说文》的各个版本都错了,理由是:)
古人训诂时大多不说“某名”,比如《毛传》里解释字词是说的都是“水也、山也、艸(cǎo草)也、木也。”
(而不是水名也、山名……这里说“粱,米名也。”段玉裁认为这样解字是不合常理的,因此更正为“粱,禾米也。”)
《说文》上文说“粟”与“米”,都笼统地说是禾、黍的籽,而“粱”则专指“禾米”,特此说明。浅人不得其解,就把“禾”字删除了。
东汉何休《公羊注疏》里说“生曰苗,秀曰禾。”
东汉郑玄注《周礼•秋官•掌客》:“禾,稿、实并刈(yì)者也。”——禾:是茎(稿gǎo,谷类植物的茎)与籽一起收割的。)
禾的籽实叫“粟”,“粟”里的仁叫做“米”。(《说文》:粟,嘉谷实也;米,粟实也。)米可吃,叫做“粱”。
根据《仪礼•公食大夫》可知:簠(fǔ)陈稻粱。簋(guǐ)陈黍稷。
(簠、簋,郑玄说是盛装稷、黍、稻、粱的器具,簠是方形的,簋是圆形的。)
上面考证解释一大通,稷、黍、稻、粱在古时具体指现在的什么东西,仍然一头雾水,总而言之,就是四种不同的谷类。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