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我内外 -
向外看与向内看,如何引导自己解决问题?
内在的东西,有与你有关的力量。
内在的东西,往往具有恒常性,有持久性,所带来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内在所在,是内核的凝聚。内在,也是源头所在。
向内看,内在的,才能有关于你,作用于你。由内发出的东西,才有生命力。
向外看,外在的,就会很单薄,往往没有力量,始终无法撑持于你。
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向内看与向外看的视角,去参透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关于状态
我们置身于生活之中,却时常不能维护好自己的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是时常发生的。因为我们总是会被外在所影响,外在的环境或者人事物,都很容易令我们因其受到影响与干扰。更多的时候,不好的状态,是常态,好的状态,甚至是随机发生的。
我们很容易受外在所牵制,这样的状态,是属于被动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状态,不仅仅没有由自己把握,而且受涉于外界,受到外界所影响。那么面对不确定性的外界,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波诡云谲,于是,外界不可控,我们自己的状态也不可控。
如此的状况,便如同狗尾巴草一样,随风摆动。外界呈示了什么,我们就跟着条件反射出什么样的状态。总而言之,我们的状态始终被外在的事物所波及。
我们习惯于向外看,自我存在感不够,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存在本身,是自我的体认所在,需要去体认,去投入,融入,沉浸与感受。对自己有所确定,才会以一种独立的自我意识,有一种自我对于当下的觉知,去面对当下。自我意识会让自己体认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己的当下与外界的各种因素,孰轻孰重?
这样的问题,清醒状态与旁观者角度之下,都可以明确。而自我意识,是让我们能够在当下就有所意识,能够觉察。自我意识让我明晰到我很重要,那么,我就应该维护自己,寻思如何能够守护内心,把握好当下状态,保持投入与专注,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军心荡漾。
而自我存在感,即我与我同在。就是有一颗自在心去和当下的自己相处,我如何对待我注意力分散······当我有所意识,对自己在意,就会想到我要如何才能凝聚精神。
这需要我们对自己和当下有一种感念,因为珍惜而想要守护。守护自己更好,守护自己的状态,拒绝外界的精神侵略。我们要向内看,重视自己,重视自己的内在。有所重视才会有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向心力。
这就好比是,你不认同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多人就是不懂得重视自己,才会出现那么多飘忽于外在的问题,因为没有内在的力量,根系不稳定,容易飘,容易乱,容易被带跑,被影响。这就要去向内看。
关于创作
李欣频提及写文案,她从来不会在写文案之前去看别人写的文案,因为这样就会很容易写成和别人很像的文案,她会去看新诗,看电影,看戏剧,听音乐········
当问及那么为何她还要写文案书去给别人看的时候,她回答这样的话:为了让别人看见有人可以这样写文案,让别人看到这样书写文案的灵魂,希望别人能够有所启发。
她说好的文案,是由自己内心写出的,不是经过拼凑而来的。正如你把掉下来的孔雀羽毛拼在一起,是拼不出一只有生命力的孔雀的。写文案就是如此,要有自己内在的东西,作品才有生命力。
这些话,给了我很大启发,而我回头发现,这其实也是向外看,向内看的视角。向外看,向外索求,把别人的作品当做参考素材,和自己向内求索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什么才是可持续性的?什么才是有要核的东西?只有内在的东西才是。内在的东西,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那么,其实创作更应该进行启发式的,而不是模仿式的,启发是与外界发生碰触,然后由内而来的创造,模仿就是向外索求的,它有所用途,但不是解决实质问题的方式。
关于情绪
情绪问题,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功课,而且是不能进行根断式解决的问题。但也并不意味着会被情绪问题一直困扰,情绪问题是可以梳理缓解的,也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用来对治情绪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很多人会向外看,通过转移注意力去转变情绪,比如依靠吃东西来缓解,去逛街玩乐,外在的运动都可以帮助自己缓解,却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因为这些方式都是外向的。
而如果能够内向地去察觉情绪当中隐含的个人需要或者诉求,往往就能把当下情绪问题解决。
曾经我也因为情绪低落而感到困惑,朋友劝我去外面散心吃点好吃的东西,我这样去做了,尽管能够缓解自己的情绪,但是并没有把当下的情绪问题解决。
当我意识到我情绪背后的诉求之后,我知道我其实是因为那段时间的重要的事情没有安排好,也没有落实到位,才导致了我的情绪,我重新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做事节奏,把事情落实下来,情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所以,对于情绪问题,难以解决的,可以外向地进行缓解,但是还是要通过内向性地进行解决。
在文字里获得力量的我,希望透过文字赋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来
在这里,见你所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