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作者: 木槿花等春天 | 来源:发表于2022-11-01 23:45 被阅读0次

    大自然一花一草总关情,一枝一叶皆有思,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国人,总能从中读出智慧,灵慧的他们读懂了自然,也觉得自然懂自己,那些无法言说的,不能直说的,难以说尽的都写在了诗文里。因而也就有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写景,目的是要传情,目的在于言志,目的在于载道。要读懂情感,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比喻是思想之花。比喻分为二种,近取譬和远取譬二种。“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远取譬,把春风这个通过触觉能感到的,化作了视觉和触觉可感的剪刀,比喻春风的灵巧和细腻,也表现作者在春来时的欢悦和欣喜。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表面写的是岸边的情形,但是细读发现里面的比喻不同寻常,把岸边比作“蛇”“犬”“斗”,“蛇”写其阴险毒辣,“犬牙”写其尖利无比,“斗”写其遥不可及,联想此时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在这蛮荒之地,心似枯木,尽管自然的美景略微化解了他人生的悲凉,但是看四周看远方还是一片渺茫,也就理解了这几个比喻的妙处,作者的无奈、惶恐、悲哀甚至绝望一览无余,优秀的作家都善用比喻。

    2.好诗文能引人想象。诗文的写作需要想象力。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作者发挥想象,想到一夜春雨之后,第二天锦官城里花看一片汪洋恣肆,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所给作者带来的喜悦之情。

    3.言外之意要揣摩。中国人是很含蓄的,好多作者不一定那么直白地表达出情感,一定要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例如:杜牧《江南春绝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二句写山、村以及其中的绿树红花,酒旗飘飞,三四句写了烟雨中的寺庙。这些寺庙不单单是作为背景呈现,重要的是想表现寺庙的泛滥和佛教对文化的入侵。杜牧善于借古讽今,可见一斑。

    4.意象堆叠成意境。诗文总是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的。柳宗元的《江雪》 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钓寒江雪”,寒江孤影,千山万水,无鸟无人无物,江湖一人,孤独垂钓,这是何等的孤独和失落呀,这是多么的绝望和悲苦,这样的意境自能传递出作者的情感。

    5.没有联想就没有思接千载。《沁园春。雪》面对茫茫雪原,作者想到无数英雄在这里建功立业,但是他们文治武功方面略显不足,真正的时代风流人物是当今的人民,从中可以感到主席的自豪、自得之情,人民群众才是这个时代的伟大创造者。而范仲淹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把一杯酒和万里外的家相提并论,这样就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表达了早日结束战争的急切心情。

    6.比较自能显高下。比较有二种,从实虚角度实际的比较和抽象的虚比;从远近角度一种是近比一种是远比。

    “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把霜叶和二月的花进行比较,这是实比,也是远比;在《咏雪》,“撒盐空中差可拟”就是实比、近比,而“未若柳絮因风起”就是远比、实比,所以后者技高一筹。

    7.善铺垫会陡转。好的诗人都善于做好这二点。如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让人们跟着作者的脚步慢慢往前、往上,直走到云端,“白云生处有人家”,一片云遮雾绕中仿佛有人家,在荒寂的村落,在孤独的山中,这引来作者一阵窃喜,当我们觉得作者是要描写人家时,他却陡然一转,白云、远山、石径、人家都不复在眼前,让作者停下脚步,让作者眼前一亮的是秋天美丽的枫叶,禁不住大发感叹“霜叶红于二月花”,穿越秋天,直接带着大家到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充分的铺垫,意外的陡转,引人到另一种更美的境界。现代文很多也借鉴了这种写法,如《荔枝蜜》《白杨礼赞》《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等。

    8.兴发感动见真醇。《卜算子。咏梅》寂寞悲苦的梅花,在陆游的笔下显出了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苦,而在主席眼中却是报春的使者,在山花烂漫时枝头欢笑,反其道而行之,反映了其昂扬的精神境界。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肚量、胸襟、视野和风格,兴发所引发的情感就截然不同。写《采桑子。重阳》时,正是其被重疾和排挤时,但是面对秋天满地的黄花,他写道“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这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1963年,与苏联关系恶化,在回复郭沫若的《满江红》中,主席写到“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指出光阴流转太快,要主动作为。写出规律、哲思,发别人之所未发,言别人之所未言就会为人们所牢记。

    诗言志,文以载道,写景在表情达意中“功不可没”,读文是个慢功夫,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wd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