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末,如约共修,品位圣贤经典,体悟人生,收获满满,感恩亲们。
感受:和平—享受—感恩
一、《论语》第三章 八佾篇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读】季氏用64人在庭院中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主讲礼乐,礼乐是仁的外显,强调礼仪在国家中的作用,上行下效。周代讲伦理、次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庶人。作为士大夫的季氏,跳过诸侯直接用天子规格的礼乐,不守规矩,作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不良示范效应很大,败坏世风,礼崩乐坏。没有规矩皆因私心作祟,良知不光明。
忍:狠心、放任私欲遮蔽良知。对于个人:有耻不格,私欲日盛,良知愈暗,人生愈差。全天下犹一人,对于不合道的社会现象,如果人人都无视良知的声音,麻木不仁,放任其胡作非为,国将不国,反之跟随良知指引,扶偏救弊,国泰民安。
忍:觉察、格心、流经。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解读】三家祭祀祖先时,用天子礼仪唱着雍来撤除祭品。有什么可取之处呢?因果不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反之,必有余殃。
谴责。
从反面典型中自己可以学到什么呢?光复良知,知行合一,合道生活,人生无限。
【知行合一】向一切学习,光复良知,知行合一,合道生活。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解读】如......何?:对什么怎么办?
内外合一,人者仁也。仁即爱、责任。内在无仁只是披着人壳的行尸走肉。礼乐无仁时只是表演、装样子。王凤仪愤然说:世人是装人样子。批评学生时说:你们是来求好来的,不是求道来的。道与好即仁与礼乐的关系。
仁:关系。无论外在如何,定住本位。例:苏武与李陵。类似的背景、考验,无论外在如何,苏武立住上三层,被困匈奴19年,不改初心,丁年出使,皓首而归。道找一面,从我做起。常人却“你不仁,我不义”,心随境转,徒费心力。中国多边外交即是立住仁德呈现。无论外在如何,始终定住仁,做好自己。
时刻觉察自己“仁”丢了没。心外无物,仁者无敌。做到了,自在,境随心转。做不到,他在,心随境转。
【知行合一】时刻觉察自己“仁”丢了没。心外无理,致良知,仁者无敌。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解读】礼之本即仁、良知、天理、道。过犹不及,走中道。
内外合一,知行合一,内容与形式合一。
教育导向:仪式与情感,内与外,本与末是一不是二。儒家主张用礼教化,慎终追远,把生死当成重大事情,用仪式张扬意义本身,而不是仪式本身。仪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仪式感。比如常带孩子看老人。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保持觉察,走中道。注重生活的仪式感,从自身做起。
二、八段锦
带着觉知,心与意合,气与力合,全身合,舒适。
三、《传习录》陆澄录 五十
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茍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解读】名物度数:知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现代教育强调学知识,现代人德与才分家,做人与做事、讲学分家。
本段涉及三种关系:体与用、道与器、德与才的前后、本末关系。知所先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
致良知,知行合一,即可成就,否则舍本逐末,不久也。本是良知,所有人均无限,所有人可做所有事。
道与术,法法通道,道通了,能生万法,术自无限,否则舍道求术,为学日益,累死也无为。为道日损,良知光明,知行合一,做的事少了,成的事多了。
中和做什么都中和,位天地育万物。化秉性、去习性、见天性。发挥所长是末,
素行:无入而不自得。君子之德——不器。知行合一,怀着对自己无限的认识把本立住,再讲用。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之者,殆而已矣。知识只是前人求道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求知识如考古,累。知行合一是玩耍,轻松自在。干的少,成的多。
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极无功无名,大自由。无我无相无念无住——大自在。庖丁解牛:高度觉察。
【知行合一】为道日损,致良知,知行合一,无住玩耍。
陆澄录 五十一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时先生在塘边坐。傍有井,故以之喻学云。
【解读】随缘说法,因材施教。无源之水是术,是知识,有源之井是道,是良知。圣贤良知光明,随心说法,任用自然。
致良知最重要明心见性,仁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心、心体,皆是“一”。
有限与无限,以无限心贯注于有限事,安处当下,尽心,则无往不利。
【知行合一】致良知,安处当下,知行合一。
陆澄录 五十二
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解读】时空是幻象,心外无理、无物。气象在心中,宇宙在我心。
内求,良知光明,心自清净。无论世事如何,我自清净、自在。时刻觉察,此刻清明即太古气象,不清明则清种消业,恢复清明。行住坐卧,随处觉知,用根据地思维,解放全身心、全宇宙。一切皆当下,从一个口入,扩充全覆盖。
不爽时能爽才叫功夫,爽不爽均平和,好坏均平等,求道不求好,立住平等心,爽不爽皆自在。平等觉,否则不觉察,执着多爽就有多不爽。越阴沉越要灿烂,素其位而行。
【知行合一】致良知,求道不求好,立在造物主视角,平等体验一切。
陆澄录 五十三
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惟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解读】心如猿猴,不觉察就各种攀缘,向外驰求,迷于六根,忘记自己、自心。
内求,如君临天下,各安其位,本自清净,能生万法。君如心:止定静安,六卿:虑得。心安其位,各部自然尽力,大治。
君:心只干一件事——觉。法、念头、信念对人的遮蔽最严重。六感各做各事,不觉六尘污染觉,心安当下,专门觉染不了。否则瞎指挥,外行指导内行,乱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