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读书‖《美丽新世界》福特在他的小汽车里,世界就万事如意了

读书‖《美丽新世界》福特在他的小汽车里,世界就万事如意了

作者: 爱琴海ai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10-25 14:58 被阅读0次

米兰达自幼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孤岛长大,当她首次看到一批衣着华丽的人们,无知于他们邪恶的内心,脱口赞叹:“人类有多美!啊,美丽的新世界,有这样的人在里面!”

以上片段出自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而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反乌托邦作品《美丽新世界》的书名正是典出于此。

米兰达自幼与世隔绝,所以她看到的“美丽新世界”自然流于表面。她简单而纯净,反而使这充满讽刺意味。而阿道司书中的“美丽新世界”则借用了这种反讽,从而向读者朋友们展现出一个无与伦比的、奇妙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1、科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自身的愚昧与邪恶

在《美丽新世界》里,一幢只有三十四层楼的矮墩墩的灰色建筑物,大门口上方有几个字:中央伦敦孵育暨制约中心。一块牌子上写着世界邦的箴言:共有、划一、安定

这里即是那个“美丽新世界”了。这也是这本书开篇的一段文字,其间的几个关键词语:孵育、制约、共有、划一、安定,会随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深入而更加深刻地被我们所理解和领会。

阿道司的《美丽新世界》问世于一九三二年,其中涉及各种科学知识,生物学、心理学、生理学,更有对未来世界科学技术成就本身的预言和放大。

波氏之卵,先定和制约

新世界以福特纪元,大家安居乐业于福特王国,生命的起点即在中央伦敦孵育暨制约中心的玻璃瓶内。先定和制约从受精卵开始,包括社会等级,甚至人们的外形美丑、智商高低、喜好爱憎等都先定于此。而后再通过暗示、催眠教学、生理学知识的科学化运用,将人们对自身社会分工、地位的认同,他们的个人行为习惯,与人相处的方式乃至对待死亡的态度等,逐一加以预设和制约。

于是,在世界邦的福特王国里,二十亿居民,全都笼罩在这奇妙的整齐划一的光环之下。

高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统治者利用卓越的生物学、心理学知识,把人们从受精卵到婴孩,再从孩童到成人,最终打造成为模样划一、思想划一、行为划一的精神愉悦、快乐满足的生物个体。

每一个人都属于每一个人;每个人为每个人工作,我们不能缺少任何一个人

共有,是福特王国的箴言之一,也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之一。

首先是人体共有,也就是性爱杂交。换一种更文明、更理想的说法便是:每一个人属于每一个人。

在这里,和我们的世界相反,领导者反对任何激烈的、长久持续的感情。意在满足人们“泛滥”的生理欲望,从而避免因“禁欲”而带来的忧郁和不满。换句话说,以纵欲来安抚情绪,无形中扩大“幸福感”、“满足感”。

然后是劳动共有。这是一个严密有序的社会构造链,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岗位和职责。一切都在预定之中,大家的劳动成就集体,而集体中的成员缺一不可。

如此,在“共有”的世界里,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看到个人价值的体现,而情感上也似乎顺风顺水、无可挑剔。

人人都快乐

安定,是世界邦的终极目标,前面的共有和划一无不为之服务。

人人都快乐,是安定的前提。而快乐则主要建立在催眠教学和药物(索麻)带来的“索麻假期”之上。再加上大家丰富的业余活动、便捷的交通工具、生活的富足,欲望的满足、长久而持续的青春和健康以及无忧无虑,快乐便如影随形。

是的,人人都快乐。大家生活安定、工作稳定、待遇无忧、福利丰厚。生活在和谐的大家庭,人人都很友好,伴侣常换常新,生活中似乎没有任何求之不得的东西,一切都是那样的尽人意而美好。

安定,在这种情况下便成为水到渠成之事。而每一个人也因为美好的生活,在自觉不自觉中成为心甘情愿被科技、被强权奴役之人。

2、乌托邦的非人生活和印第安村落的原始社会

当然,作品当中并没有一直向我们呈现美丽新世界这一种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类似于处在野蛮中的原始社会存在着。

在这里,乌托邦的美丽新世界和印第安的原始村落形成强烈的对比。文明和野蛮的界限也再清晰不过。这些,我们通过几个人物来做了解。

宁娜和琳达

蕾宁娜,是新世界里美丽、气感的女孩子。书中她作为一个重要角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成功先定和制约了的完美人物。

她每日机械而快乐的工作、生活在福特王国,按部就班地按照国王的规矩行事,就算有偶尔的执念(四个月里只有一个男人),或心情受到干扰(蛮族保留区肮脏可怕的人和环境)她也能及时地通过“索麻假期”而使自己的心安定下来。

在书的后半部分,她不可抑制的爱上了野人约翰,使我们从中似乎看到了她“觉醒”的希望,然而,随着情节的推进,继而又大失所望。在那个极权温柔笼罩下的美丽世界里,蕾宁娜的性格早已天定,她对约翰的爱,只表现于肉体的欲望,是“文明”的,而非约翰所追求的长久的厮守,那是野蛮、可怕,是反社会的。她不懂约翰的爱情,更没有能力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琳达和蕾宁娜一样,曾是新世界里归顺的居民。然而,她的不幸在于,因意外留在了蛮族保留区,又意外生下孩子。要知道,在“那边”,在那个“文明”世界里,母亲这个身份是多么的令人脸红、令人羞辱!

不过,她最终还是回归故土,在这里,她通过持续不断的“索麻假期”重回昔日的美好生活。她在虚妄的世界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期,也算心满意足。但由于她曾经的迷失,自己早已成为文明世界的弃儿。所以,她的死由于野人约翰的哀伤而充满恐怖和不满的情绪,而非在飘飘欲仙中抵达终极世界。

柏纳和汉姆荷兹

柏纳,在新世界里拥有显赫的地位,他是正阿尔法,却因为身体的缺陷受众人的排斥。

人们有关他的流言或许是真的。他除了身高矮小难以匹配他的社会身份外,他的独立思考和离经叛道也证明着他的与众不同。但当危机出现,他将要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之时,他对文明世界的不舍以及远离这里的恐怖之感,则推翻了流言的可信度。

我们一直以为柏纳是新世界里的一丝微弱的希望,有自我感知意识,不曾想,他的离经叛道却多源于人们对他的排挤和非议的妒忌和报复心理。当野人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荣耀时,他便不顾一切的醉心于新世界的美好当中。

汉姆荷兹,也是这个世界的与众不同者。和柏纳不同,他的心智过剩使他做出反社会行为:洁身自爱、专注于思考,超凡的智力和深邃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野人约翰的志同道合者。

和柏纳相同,他们都属于美丽世界坚定不可摧的一部分。比如他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不接受、不理解。

尽管如此,他们在元首那里是一样的不满正统、无法适应团体生活之人。从而被“文明”世界驱逐,去一个岛上,那里有一群和他们一样的太过有个人意识、独立观念的人。

野人约翰

约翰是琳达在印第安保留区生下的儿子,先后受到两个社会的否认和排挤,而不得不在这种社会的夹缝中生存。

约翰最后的结局是自杀,因为他在乌托邦和原始生活的两难之间找不到灵魂安顿之处。他从小成长于印第安的原始村落,尽管不被那里的人认可和接受,却是十分认同那里的文化和信仰。

当他和母亲一起来到乌托邦后,又遭到母亲的“抛弃”,便越发肯定印第安村落里的人性和自由。他想拯救高科技充斥着的新世界里的精神和心灵的贫乏者,却是徒劳。唯有自己独善其身。

他不要舒服。他要神,要诗,要真正的危险,要自由,要至善,要罪愆。然而,在“文明”和“野蛮”的两难之间他却难以选择,甚至无力选择。

3、回归非乌托邦社会,较少的“完美”,较多的自由

在书的尾声部分,有一段相当长的文字是新世界元首和野人的辩论,有关文明与自由。

无疑,元首穆斯塔法·蒙德是个出色的雄辩家。他的一套逻辑几乎无懈可击:

——今天的世界是安定的。人们很快乐,他们要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而他们永远不会要他们得不到的。

——他们富有,他们安全,他们永不生病,他们不惧怕死亡,他们幸运地对激情和老迈一无所知,他们没有父亲、母亲带来麻烦,他们没有妻子、孩子或者情人来给自己强烈的感觉,他们受的制约使他们身不由己地实实在在行其所当行。假使有什么事不对劲了,还有索麻。

——文明绝对不需要高贵和英雄主义。在像我们这样井然有序的社会里,没有人有任何机会表现高贵或者英雄。必得在彻头彻尾不安定的状况下,才有发生的可能。必得有战争,有分崩离析,有必得去抗拒的诱惑,有值得去爱、去奋斗或者保卫的对象——那样,高贵和英雄主义才具有意义。

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绝对能轻易地被元首的这番辩论催眠。像蕾宁娜、琳达、柏纳、汉姆荷兹那般。但前提是,必须失去自我。其实,书中的这几个主要人物,我们都不应该称其为“人”,而《美丽新世界》所描写的也是一个彻底的非人世界。

不过,话说回来,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社会,远离现实中的恩怨、劳苦、求不得、放不下,还有心机、怨怼、钱财、物事等等,一切都在安然舒适中轻巧滑过,不着痕迹。

然而,尽管那个世界什么都有了,却唯独缺少自由的灵魂!虽然看上去它美妙而平静,却如同不堪入目的死水一潭,让人心有余悸、望而生畏。

完美的,便不真实,便缺乏活力,也没有自由和权利可言。在原始村落长大的约翰尚要求着“不快乐”的权利,更何况现世中的人们。

真理固然伟大,对真理绝口不谈则更伟大。他们的伟大之处,更在于将人类自身的愚昧和邪恶发挥到极致。

正如赫胥黎在他的《再版前言》中所说:这本书的主题并非科学进步本身,而是科学进步对人类个人的影响。科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甘愿为科学而役,而非役使科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美丽新世界》福特在他的小汽车里,世界就万事如意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cbs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