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整理书籍时,发现了好多曾经很喜欢但现在读来却感觉索然无味的书。现在,仔细回想起以前的读书经历,读书带给人的收获也是真假参拌。
学生时代尤其是初中阶段,读的书基本上都是老师规定的必读科目,四大名著最受老师们的喜爱。尽管对当时的我而言,《水浒传》太过暴力血腥,读书的过程中有些文字传达出来的画面让我害怕想象。但是每学期为了2000字的读后感,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走马观花的读。当然这里面也有我最喜欢的书《红楼梦》,喜欢《红楼梦》但不因为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只是因为书里面性格迥异的美女和发生在她们身上精彩的故事一直吸引着我。带着凑热闹的态度,我粗略的清楚大概的事件。
中学时代读书还有一个不单纯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同学们攀比读书的数量,在同学中树立自己爱读书的人设。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广读青春文学。韩寒、饶雪漫还有郭敬明和他的“最爱”家族基本占据了我所有的课外时间,甚至有时候晚上不睡觉,头蒙在被窝里也要坚持“苦读”。
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少,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读者》三年里一直坚持在读的书。这一时期,所有的阅读都带着功利性,要不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就是为了做对语文文学常识的选择题。
刚下大学时,受网络媒体和作家排行耪的影响,我买了很多的畅销书,《谁的青春不迷茫》、《乖,摸摸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等名字极其耀眼的伪文艺书籍有一段时间收到追捧,甚至还在女生宿舍争相阅读。
后来受专业的影响必须要读古今中外的名家著作,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开始了文学恶补,这个时候才逐渐在阅读中有了自己的思想,真正的学会阅读。在文学背景,社会环境和自我思想的催化下阅读有了质的飞跃,这个时候读书,有了自我基本的判断,我开始区分书的好坏,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模糊。
工作后,与世界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书里面文字的理解也比以前更透彻,但是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以前读的书,甄别出来能让人反复阅读的还是名家名篇。曾经追捧过的网络畅销书大概还会继续在角落里落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