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这句出自中国传统经典《大学》里的话,诠释了修身的重要性,修身作为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根本被排在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修身”简单的讲就是一个人要有修养。《三字经》中说:“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先天性情是相近的,差别主要来自于后天的学习。所以一个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
孔夫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是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牟取名利。“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最根本态度。
要说讲述中国传统修身之道的代表之作当推儒家经典《论语》。有人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部经典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论语》中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做人之道,其中最经典的部分当属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论语》中所阐述的君子之道成为了后世做人的标准,对后世影响很大。虽然当时孔老夫子口中所说的小人与如今的小人包含范围上有所变化,但如今看来仍然句句经典,被人们津津乐道。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而如何才能辨别君子与小人,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为人做事是否顾全大局,与群体和谐相处。而在现实生活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君子并不多见,“和而不同”者却屡见不鲜。大家讨论事情时,领导的话还没说完,就会有人跳出来大唱赞歌,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一大堆,可是会后他一转背就会否定领导的观点。我们要构建和谐团队,就要充分听取每一个人的观点,把不同的声音融入到集体的合唱中,既保证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不同的意见。一个单位多一些“和而不同”的君子,求同存异才能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才能集思广益,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
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不能找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试探考察君子,但君子君子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相反,小人担不了大任,小事情却能玩得滴水不漏。真正的君子常常学不会做人左右逢源,圆滑世故,他们可能不会拍领导马屁逗领导开心,但正正遇到事情往往这些平常溜须拍马之人会离你而去,只可与你同富贵不会与你共患难。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坦荡之人不为事扰不为事忧,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踱于事瞻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变坏于事。
孔子与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儒家思想提取出来两个字那便是“仁”和“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一方面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同时又是孔子倡导的道德的总称。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服自己不符合礼的思想行为,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吴为山说:孔子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时空里,他是云中之巅峰;在文化里,他是和煦之春风。当然,他更是一尊凛然的化石,那仁慈,从脸上道道皱纹中绽出,似山脉水系,流韵弥长。守着礼仪传达着“仁”,孔子之仁,二人为仁,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伦理关系。思想的厚实与凝重,外化了大哲大圣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的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人。现如今这些优秀的思想传统不仅影响着中国人而且正在被外国人所接受。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来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子曰:“有教无类。”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将被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结晶所折服。中国传统的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早已深入人心,无论你相不相信,它已经渗入到你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网友评论